記者 楊遷偉 陳楚珺 胡智賢
風勁好揚帆,奮斗正當時。2月8日,承載著各族各界群眾殷殷期盼、回應各行各業發展關切的政協安康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
連日來,來自全市各黨派團體以及各界別的300余名政協委員齊聚一堂,懷著熱愛與責任,聚焦綠色發展、環境保護、民生福祉等一系列中心任務,廣泛凝聚共識,積極建言獻策,充分彰顯政協委員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使命擔當,描繪出同心筑夢的絢麗華章,為幸福安康的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聚焦綠色升級 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立足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委員們圍繞產業融合創新、生態價值轉化、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課題謀良策、出實招,依托界別優勢匯集專業智慧,著眼安康發展全局提出前瞻性建議,在服務綠色升級中彰顯政協擔當。
開放是破局之鑰,更是強市之基。委員楊宗斌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需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市級統籌工作機制,以“毛絨玩具出海”為支點撬動外貿升級,培育秦巴醫藥、交通裝備等新增長極。深化與RCEP國家及“一帶一路”共建經貿合作,借力進博會、廣交會平臺,推動跨境電商全鏈條發展,讓“安康制造”借數字翅膀飛向全球。
立足于安康在聯通西南和陜南的區位優勢及稀缺資源,民盟安康市委會認為,應找準融入西安都市圈方向,發揮特色優勢,制定融入重點產業鏈配套項目和配套工業產品目錄,指導并支持兩地企業加強項目合作,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借力綠色電力與冷水資源,建設智能算力中心,為西安都市圈輸送“數字動能”。同時,深化富硒產業直供機制,推動“安康硒品”融入大西安供應鏈,以區域協作實現互補共贏。
面對產業轉移浪潮,委員趙杰建言依托富硒資源、綠色電力等優勢,聚焦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高附加值領域,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強磁場”,同時破除縣域行政壁壘,統籌園區錯位布局,以“飛地經濟”“鏈式招商”推動產業聚勢成鏈,讓安康從“承接腹地”蛻變為“創新高地”。
民建安康市委會以“向云端要增長空間”破題,建議開發低空物流、文旅觀光等場景,構建覆蓋全市的飛行服務網絡。委員史月則認為,需加快空域規劃與數字基建,引進先進技術培育低空經濟生態圈,讓安康在“立體經濟”賽道搶占先機。
農工黨安康市委會聚焦循環經濟,建議整合供銷網絡健全回收體系,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再生資源產業化,助力綠色循環發展。既有對標國家戰略的宏大視野,亦有關注鄉土脈動的細膩情懷。
市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著眼農業主體培育,健全農業產業體系。建議支持關鍵企業在設施、科技創新方面發展,鼓勵支持“鏈主”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產業聯盟,構建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合作社、產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元互補的農業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水平。
委員李杰龍呼吁,以市中醫醫院為核心,輻射文昌路街區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走廊”,融醫、藥、文、旅于一體。委員胡榜文則關心中藥地標品牌建設,建議聯合科研院所推進GAP種植基地認證,讓道地藥材“種出品質、賣出身價”,以產業振興反哺鄉村振興。
委員趙明莉則建議為生態水產注入科技基因,建立種質資源庫,培育多品系淡水魚種,讓“一池春水”激活生態養殖新動能。
“讓美食成為文旅康養的金名片。”委員毛朝軍提出,要深挖“安康味道”文化內涵,推動餐飲與民宿、康養、非遺體驗深度融合,以“舌尖經濟”引流“腳尖消費”,打造“游食共生”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聚焦環境保護 共筑生態安全新模式
安康,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肩負著極為重要的生態保護使命。在此背景下,委員們緊扣這一特殊定位,從“護水、治污、增值”三個維度展開深入研究,并積極建言獻策,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智慧與力量。
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民進安康市委會認為,安康的優勢在生態,賣點在綠色,生命在環境,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出大力倡導護綠、增綠、強綠舉措,持續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攻堅戰,著重在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綠色生產、循環經濟以及健康生活等方面下功夫,切實履行治水護水的政治責任,全力以赴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著眼于建設“全國生態循環示范區”的宏偉目標,農工黨安康市委會展開深入調研。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廢棄物的產量和類型發生了變化,大量廢棄物占用土地、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委員會提出針對性建議,在產業布局上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循環利用;補齊設施短板,加強監管;培育市場主體,健全回收體系;強化政策引導,構建良性機制,以此提升農業可回收資源利用水平,助力農村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推動裝飾建材行業綠色有序發展,是安康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委員徐安指出,這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協會、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與監管力度,強化行業自律,促使行業規范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為行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高質量做好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厚植安康生態優勢的迫切需要。”委員王顯放以數據揭示全市礦山生態修復面臨的嚴峻形勢。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王顯放提出制定安康市礦山整合升級發展規劃,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礦產資源集約利用、高效開發。探索淘汰機制,提高準入門檻。加大機械化、信息化等建設力度,落實綠色標準,推動礦山行業可持續發展。
政協寧陜縣委員會認為,在加大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力度的同時,還需探索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讓森林資源轉化為綠色動能。從生態治理、理念樹立、完善機制、路徑探索等方面提出建議,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保障。
安康具備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的良好基礎,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和中藥材資源,百歲老人占比全省第一。鑒于此,農工黨安康市委會進一步提出,要深度挖掘安康生態康養的獨特優勢,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完善總體規劃和具體建設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產品供給,推動安康生態康養產業蓬勃發展。
聚焦民生福祉 繪就幸福生活新圖景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會議期間,委員們聚焦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民生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為增進民生福祉、共創美好生活積極建言獻策。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領域引發了委員們的高度關注。
從教育生態出發,委員胡剛建議,通過健全組織保障、責任落實、工作銜接機制,推進聚焦德育引領、讀書增智、增強體質、綠色網絡、心理健康、科學教育等重點任務,實施協同育人、資源共育、指導服務、家校社常態溝通行動,加快“教聯體”建設,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健康、快樂的教育環境。
委員陳辛欣、裴曉琴、明正平認為,在“教共體”推行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科學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保障機制,完善評估體系,讓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容下沉,師資力量進一步增強,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形成高效的科學教育體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亟待解決。”委員于延媚建議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引導支持心理教練工作,多部門協同推進心理教練服務,企業家積極參與助力心理教練發展。委員陳禎則建議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地實施。
醫療保障方面,農工黨安康市委會提出建議,要深化醫改,鞏固“醫共體”建設成效,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完善制度建設,加強財力統籌,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優化醫療要素組合,加速醫療資源流通,提升服務能力,加大宣傳引導,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創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對個人發展、經濟增長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委員毛朝軍認為。委員黃慶雪建議,要堅定不移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轉型升級,升學就業并重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中高職貫通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
保障農民工就業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委員胡仁平認為,要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權益保障,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優化服務保障,促進農民工充分就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推進耕地流出問題整改必須要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舉措。”委員蔣平建議,要進一步加強村集體對耕地的統籌管理,合理利用村內棄荒舊宅,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