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來慶琳)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得到修復改善。近年來,作為倒逼促進全市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安康市以中省環保督察整改的實際效果,努力追求發展高質量、生態高顏值,強力推進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建設步伐,鋪筑起綠色崛起、追趕超越的幸福底色。
走進漢濱區五里鎮歡喜嶺,遠處山坡上,已是鮮花盛開、草木蔥蘢……誰會想到,過去這里曾因采礦留下了光禿禿的山體,曾經一片塵土飛揚、草木凋零景象。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我市協同發力,全力持續開展礦山專項整治和生態修復治理,以一場深刻的理念變革,匯聚起全市上下治理污染的共識和合力。
據市國土資源局相關數據,2015年初,全市共有采礦權756個,其中露天采石類采礦權277個,非采石類采礦權479個。到目前全市共有采礦權504個。其中露天采石類采礦權103個,非采石類采礦權401個。三年來我市關閉注銷采礦權254個,其中露天采石類采礦權174個,占采石類礦山三年減一半任務的125%。
兩年來,全市88家粘土磚廠全部關停,其中拆除87家,轉產1家。依據《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安康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市寧陜縣全部以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旬陽和嵐皋縣部分鎮辦,涉及76個鎮(辦),總面積約9777平方公里,占全市41.8%,人口127萬人,森林覆蓋率為66%。區域內有耕地22.34萬公頃,基本農田面積19.57萬公頃,25度以上坡地 11.57萬公頃。
“綠水青山”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的“金山銀山”難以為繼。為此,我市把保障上級環保督察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不斷加大水氣土等環保突出問題整治。今年5月,市國土資源局新班子成立后,及時調整充實環保督察領導小組,成立4個專項工作組,全力抓好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時對排查工作專題部署,并與縣區和礦權人簽訂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責任書,進一步落實治理責任。
建立問題臺賬。按要求統一建立關閉礦山臺賬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臺賬,做到一縣一臺賬、一礦一清單,對環保督察反饋和各類檢查發現的問題,列入問題清單,明確責任單位、整改措施、整改時限,完成一項,驗收一項,銷號一項,確保反饋問題整改到位。
結合汛期地質災害檢查、綠肺行動、秦嶺專項執法檢查等活動,他們抽調20余名干部,先后與市級有關單位聯合組成多個檢查組,多次對各縣區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進行督查督辦,檢查關閉礦山廢石棄渣清運是否到位、設備拆除是否到位、恢復治理是否到位和重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問題。
面對開山采石這種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影響力,我市自2015年初開展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各縣區制定具體整治方案,將生態環境影響大、小規模和技術落后、位于禁采區內、違法違規、存在安全隱患的采石類礦山納入整治范圍。目前開山采石專項整治“三年減一半”工作已超額完成,秦嶺區域采石礦山多、小、散、亂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為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我市在全省率先發布實施《安康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各縣區相繼編制轄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全面規劃部署。同時建立市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專項資金賬戶,并先后向各縣區下發相關文件,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進一步安排部署,確保按時完成恢復治理任務。
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排查工作統一部署,市國土資源局制定專項整治方案,成立秦嶺生態環保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組成員聯縣包抓制度,并對省市秦嶺執法檢查涉及該局牽頭和配合的18個未銷號問題整改清單確定責任單位、督辦單位和整改時限。
針對下一步重點工作,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堅持把環保督察整改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督促指導各縣區加大整改力度,建立完善礦山安全生產、關閉退出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臺賬,堅決防止關閉礦山企業死灰復燃,堅決打擊無證勘查開采、越界開采等違法違規行為。
同時落實責任,抓好礦山源頭治理。積極爭取關閉礦山補償資金,推進關閉退出采石類礦山工作;強化礦權人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主體責任;按照已發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多渠道爭取治理資金,對責任主體滅失和已關閉礦山,全面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大日常檢查、巡查工作頻率和力度,加強與環保、林業、公安、水利等單位聯系溝通協作,形成強大執法合力。建立規劃管控機制,在嚴格執行規劃中保護生態環境。建立考核評價機制,特別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考核力度,抓好地質環境恢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