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波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安康中心城區漢江河堤上,人們三五成群,或悠閑漫步,或伴著音樂翩翩起舞,享受著獨有的、綠色的安康之美。人群中有人駐足凝望,思緒飛揚,他就是市生態環境局環境保護監測站站長、環境監測高級工程師丁義志。
一江清水嘩啦啦地流淌著,如同一首悠揚的歌,歌頌著全市上下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努力和付出,丁義志在環境保護部門工作了大半輩子,目睹和經歷了安康撤地建市20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的巨大改變,這怎能不讓他為之欣慰?
“20年前,安康大小街區都靠燃煤取暖,工程建設、建商品樓的工地沒有圍擋和綠化,一到冬天,整個天都是灰蒙蒙的,空氣中都能看到灰塵。現在嘛……” 說到這里,丁義志停頓了一會,笑著說,“清潔能源全面上線、中心城區全面禁燃禁放等工作已開展,滿天灰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干凈的空氣、碧藍的天空。”
“‘持續向好’是我對全市生態環境變化最大的感受,特別是近兩年刷爆安康市民微信朋友圈的‘安康藍’,就是我市藍天保衛戰的最新戰果。”丁義志介紹,近年來我市深入開展打贏藍天保衛戰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完成了41臺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和5臺燃煤鍋爐拆改任務;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1552輛;完成13家工業企業、125家餐飲單位、12家汽修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推進工作總是有困難的。“2017年,我市頒布地方法規《安康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市縣(區)人民政府陸續明確規定了‘禁放’和‘限放’區域,但是很多市民群眾不理解,在禁放期和禁放區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的行為屢禁不止,給我們監管帶來很大壓力。”丁義志說。
為此,我市市級領導親自帶隊,加大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禁燃禁放工作的巡查和管控;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地點燃放煙花爆竹的,由公安機關責令停止燃放,處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全面禁燃禁放的第一個春節,也就是2020年春節的空氣質量迎來了安康歷年來第一個優良天氣。
當然,光是空氣好還是不夠的。在他看來,安康作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成敗。
“十三五”期間,我市先后關停“兩高”企業300余家,淘汰落后產能90多萬噸;全面清理取締了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制革、印染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曾經多年不懈努力,發展位居西北之首的安康瀛湖網箱養殖,于2018年4月底,隨著最后一批網箱從水庫清理上岸,瀛湖庫區10余年網箱養魚歷史畫上句號,投食性網箱養魚影響水質的問題徹底得到解決。丁義志說,安康人民為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作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當下,全市正在認真開展“十年禁漁”工作,相信在不久后,就能在漢江里看到魚蝦成群的場景。
據介紹,撤地建市20年來,我市堅持以改善質量為目標,以污染防治和風險防范為重點,聚焦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完成了漢江水質保護、大氣污染防治、農村環境保護、污染減排、風險防控等各項工作任務,全市生態環境穩定向好,環境質量保持全省前列,榮獲2019年度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綜合評估考核優秀等次,嵐皋縣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鎮坪縣、平利縣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20年來,安康經歷著‘綠’的變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市上下綠色發展理念早已落地生根。”丁義志說,有一件事讓他至今難忘,那就是2015年,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的建成,形成了多部門共同監管的環保大格局。這在全市是首創,相關工作在全國也排在前列。“花大力氣、下大力度,之所以要建起來,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安康人相信,綠水青山才是安康人民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