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心城市作為全市的區域性核心,在“十三五”期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成績。請問在“十四五”規劃中,對中心城市的發展有什么定位和布局?
張世波:“十三五”時期,我們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圍繞補短板、強基礎、惠民生、調結構,實施了東壩漢江大橋、瀘康大道、北環線、長春路、江南再生水廠、漢江大劇院、安康體育館等一批基礎設施和標志性工程,開展“廁所革命”,改造和新建公廁108座,中心城市品質得到極大提升,安康被評為“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心儀之城”。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和大安康中心城區的目標,堅持“湖城一體、疏解老城、重心北移、有序東擴”,重點抓好江南老城區和江北片區的建設。一是圍繞構建高品質城市生活圈,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功能,建設高品質生活核心區。大力推動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改造,加快城市生態修復與功能完善,下功夫解決交通堵、停車難、公廁少等“城市病”,全面提升江南江北城區綜合服務功能。二是加快推進東關、新城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保護歷史風貌和空間格局。高品質推進東壩、西壩、張嶺、中渡片區綜合開發,加快關廟、長春、月河片區開發建設。三是以漢江為景觀軸,統籌實施安康湖、濱江大道、黃洋河公園等堤岸保護、風貌打造、景觀提升工程,以及特色街區、標志性建筑、周邊山體亮化工程,推進“湖城一體”發展。同時,加強濱江商業休閑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建設“一江兩岸、環江百里”休閑旅游觀光帶,打造區域消費中心。
記者:“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統籌縣域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城鎮開發等空間布局,把城鎮建設成為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區域中心。請問“十四五”期間,如何統籌推進全市的城鎮建設?
張世波:“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針對全市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從三個方面提升城鎮的建設服務能力。一是抓好縣城建設。將縣城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圍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多元包容、創新活力的要求,大力實施城市體檢和城市“雙修”,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縣城,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有序推進小城鎮建設。依托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生態環境,以培育鄉村振興示范鎮為抓手,帶動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鎮、休閑旅游示范鎮、商貿物流鎮和綜合型城鎮,促進產城人文融合,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三是打造美麗宜居示范村。按照“環境整潔、設施完善、綠色生態、特色鮮明、鄉風文明”的要求,全面推進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提升工作。“十四五”期間,全市要建設100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切實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記者:“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為要、創新為先、民生為本”,作為住房保障主管部門,請問怎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住房需求?
張世波:“十三五”期間,全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十二五”末的32平方米,提高到42平方米,超過全國小康社會人均35平方米的標準。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9萬余套,30余萬人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占城鎮常住家庭戶數的23.66%,住房困難家庭實現應保盡保。全市基本形成由公租房、經適房、限價房、租金補貼構成的住房保障體系和以商品房、租賃房、企業代建公租房組成的住房供應體系。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持續保障好群眾的住房需求。一是抓保障房建設,進一步加大對城市困難群眾的住房保障力度,適時調整公租房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以政策性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二是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加大對城鎮各新設單位、非公單位以及個體工商戶和其他靈活就業群體的覆蓋面,進一步優化服務,放寬提取條件,加大個貸力度,保障群眾購房剛性需求。三是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實施“一城一策”調控機制,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堅決打擊和遏制房地產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引導企業積極拓展旅游地產、康養地產等新型建設模式,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綠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質住房。四是推進物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安康市物業管理條例》立法工作,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大力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建立“政府、社區、業委會、業主”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推動物業服務由簡單經營向提供健康、教育、生活等主動增值服務轉變,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