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為要、創新為先、民生為本”,把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擺在突出位置。作為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請問如何貫徹“民生為本”的發展理念,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王龍軍:“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強基層、補短板、轉模式、促健康為著力點,更加注重預防為主、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健康優先。以健康需求為導向,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模式,補齊發展短板,奮力推進健康安康建設。二要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以解決突出問題為指引,推進預防、醫療、康復護理等鏈條整合,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三要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層級醫療衛生資源,堅持中西醫并重,協調推進“三醫”聯動,建立健全醫防融合、平疫結合的體制機制,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四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辦醫導向,發揮市場調控作用,推進醫療衛生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促進多元化共同發展。
到2025年,健康安康建設將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將進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7歲以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將達到全省平均值,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傳染病報告發病率等健康主要指標顯著改善。全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更加強大,健康服務供給更加多元可及,健康產業規模更加豐富壯大,健康支持政策更加健全完善,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工作更加滿意。
記者: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的長期性和其他重大疾病的復雜性,“十四五”期間,如何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
王龍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建立黨政同責、聯防聯控、群專結合工作機制,全面打好“控、防、救、治”組合拳,實現了毗鄂疫情低傳播、醫護人員零感染,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一年來,全市狠抓重點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有237家醫療衛生機構建成發熱門診(診室),達到鎮辦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覆蓋,有30家醫療衛生機構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檢測能力由疫情前每日不足500人份提高到現在5萬人份,有4家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完成改擴建、5家正在緊張施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十四五”期間,全市將從四個方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一是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提升重大疫情綜合防控能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建立責權統一、醫防融合、上下聯動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隊伍。積極推動公共衛生機構一類公益保障、二類公益管理,著力解決疾控機構管理機制不活、基層公共衛生隊伍不穩的問題。
二是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加強疾控機構監測預警、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能力建設。加快區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健全完善醫療衛生機構重大疫情、重大疾病監測預警網絡。加快新一輪傳染病定點醫院改擴建,提升鄉鎮衛生院慢病篩查、傳染病監測、應急救治能力建設,著力構建上下聯動的公共衛生防治網絡。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醫學畢業生招聘占比,積極引進公共衛生緊缺人才,采取醫學院校定向培養、規范化培訓等方式開展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加強衛生應急隊伍、衛生監督隊伍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隊伍建設,提升應對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能力。
四是深化健康安康建設,提升公眾健康保障能力。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問題,堅持重點傳染病專病專防,持續開展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孕前優生項目、新生兒疾病篩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記者: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我市存在哪些突出困難問題,將采取什么舉措予以解決?
王龍軍:經過3個“五年規劃”的持續實施,我市衛生健康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千人口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穩步增長,傳染病發病率逐年降低,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歷史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壽命提高了6歲,部分規劃指標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但我市仍存在著衛生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優質醫療服務能力欠缺、公共衛生方面存在短板等薄弱環節。
今后五年,圍繞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推進。
一是把握發展方向,突出重點任務。“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重點發展方向確定為健康安康建設、公共衛生補短板、優質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全人群全周期生命健康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數字衛健提升等8大類33項工作任務,創新推動,狠抓落實。
二是積極爭取投入,實施三個“重大”。抓好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等的策劃研究和推進實施。全力推進健康安康三年行動、衛生綜合監督、普惠托育覆蓋、醫養結合等重大政策落地。全面提升優質醫療服務能力、中醫藥服務能力、公共衛生防控能力、重點人群全生命周期保障、衛生人才振興、“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等6大工程。加快實施省級區域醫療中心、中醫傳承創新、市傳染病院、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等8大類33項183個重大儲備項目,預算投資約為302億元。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強化監測評估。把健康工作納入各級工作目標和考核目標,切實保證衛生健康事業與全市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積極協調發改、財政、人社等部門對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的落實,給予政策保障。建立“規劃帶項目、項目帶資金”的管理機制,定期督查規劃實施進度和建設成效,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