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今年的年味和回家過年的人一起,回到了我們的身邊。張燈結彩的街頭也帶動著每一個人喜悅和快樂的心情。
最能體現年節氣氛的,莫過于春聯和大紅的“福”字,許久未見的商販也出現在街邊。在香溪路,記者見到,火紅的春聯齊整整地掛在攤前,大大小小的中國結、福字、窗花用著整齊統一的中國紅,預示著新的一年里日子會過得紅紅火火,引得人們爭相采買,年味也從每個人的袋子里、后座上、車廂里飄了出來。
趁著假期,我帶著孩子做了一次短途旅行,旨在讓他們在過年的氣氛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
從漢中博物館、拜將壇、麥積山石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一路走來,書法石刻的雄渾蒼勁,石窟造像的細膩傳神,青銅器的厚重精美,讓孩子感嘆不已,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復制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承載。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麥積山石窟,我們遇到了鄉村社火表演。不同地方有著不一樣的民俗,和安康相比,隴東關中一帶的社火特色更鮮明。
社火在當地也被稱作秧歌,是春節期間民間自演自娛的活動。遠古時候,當地先民對土地和火產生了崇拜,進而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發展及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演變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麥積山社火歷史悠久,以“高、懸、妙、奇”著稱,演員們在拖拉機和汽車上或坐或站。故事題材也很廣泛,以反映社會各階層現實生活為主,也有一些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戲劇故事。演員的表演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裝扮成固定的人物形態或動物
形態,以靜態觀賞為主,車上的演員裝扮成三國演義、白蛇傳等經典人物形象;另一種是在秧歌行進間或在較大場地表演時邊歌邊舞,以動態觀賞為主。走在汽車最前面的演員們穿著紅色、綠色喜慶的衣服,手拿蒲扇邊走邊跳。
孩子們對于這種表演很新奇,看到熟悉的歷史人物,會開心地說,“這不是三國演義里面的劉關張桃園結義嘛”,還會跟隨演員一起手舞足蹈。
我們總是感慨年味的逐年變淡,其實,年俗的傳承在各種潛移默化中被繼承和發揚,像這樣傳統的社火也會在孩子的內心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