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厚的科教資源是西安軍民融合發展的優勢資源,一批校企聯建創新平臺涌現,后勁十足。
“1(子集團母公司)+1(事業單位)+N(子公司)”新管理體制,破解了“事轉企”過程中出現的難題。
通過推進軍民產品和技術標準通用化等手段,讓存量資源得到最大釋放。
9月的西安,秋意漸濃。西安兵器小鎮園區內,卻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鎮子里,兵工企業總部基地、兵器博物館、兵工文化公園、兵工文化紅色旅游目的地等一系列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結合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現狀,西安市孵化了兵器小鎮、翱翔小鎮、空天小鎮、通航小鎮……一批軍民融合特色小鎮“破殼”而出,產生聚變效應,給軍民融合帶來了經濟活力。建設“科教產城”一體發展的軍民融合小鎮,已成為這座城市軍民融合培育創新業態的縮影。
西安是我國大型軍工企業和國防科技研究所重要的聚集地,軍民融合產業實力雄厚。近年來,西安市主動對標國家定位,努力促進軍民融合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此同時,西安著力加快補齊軍民融合“短板”,扶持優勢民營企業“參軍”,建設“研究院+企業+示范園區+智庫+基金平臺”軍民融合體系。如今,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西安模式”正加速成型。
軍工+地方,產業園快速壯大
軍民融合產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雄厚的科教資源是西安發展的引擎,也是西安軍民融合發展的優勢資源。西安交大中國西部能源研究院、西北大學延長—西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西工大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等一批校企聯建創新平臺不斷涌現,后勁十足。以延長—西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例,延長石油和西北大學共同投入啟動資金3000萬元支持平臺建設,企業需求導向的8個項目也已審核認證。雙方還以研發機構為依托,成立總額1億元的種子基金,用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
除了軍民融合特色小鎮和新型聯合研發機構,“校友+”新型產學研生態圈模式也走向成熟,碩果累累:西安交大與校友共同發起設立的“西安交大一八九六科技雙創基地”,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已孵化36家科技企業,總營收近2億元;以校友為代表聯合社會各方資本設立的各種創投基金總規模已達7億元;依托西安交大發起設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和全球校友組織,雙創基地已與全球校友企業、校友組織和高校建立起緊密合作,將人才、科技、產業、資本等優質資源引向西安,西安的經濟社會發展如虎添翼。
此外,西安還開啟了“軍工集團+地方政府”的探索,有效發揮軍工集團高新技術對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引領作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和地方政府參與軍工集團項目建設,實現了國防建設與地方經濟建設融合發展,一箭雙雕,多重利好。
混改轉制,激發軍工活力
把原有的科研院所改制成新集團的創新中心,實現由事業單位成立公司,到子集團公司中融入過渡事業單位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推進“瘦身健體”,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促進結構調整……新管理體制破解了“事轉企”的各種“不良適應癥”。
西京電氣總公司由多個純軍工三線企業聯合組建,成立之初主要生產軍用電子元件。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公司產品無法適應需求,子公司頻頻破產倒閉、員工被迫離職,成了難收拾的“爛攤子”。該公司對原有下屬公司以引入自然人持股、員工持股以及定向增資的方式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后,引進高端人才,開拓市場渠道,激活考核和激勵政策……一系列舉措讓公司治理模式得以優化。“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讓人、財、物、產、供、銷更靈活,擺脫了制度僵化,員工的干勁兒足了,整個企業‘闖市朝的能力變強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研究所通過注冊子集團母公司、國有資產劃轉、二十所分立改制,形成“1+1+N”的新管理體制,進而實現軍工科研院所改制轉企。此外,陜西電器研究所、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西安電子工程研究所已完成改制方案和公司章程編制等工作。
“體制機制是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瓶頸,通過軍工科研院所‘事轉企’改革和軍工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效促進了西安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發展。”西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李初管說。
共享共用,加速成果轉化
受單位體制機制等因素限制,一些軍工單位設備設施閑置,未能有效向社會開放共享,再加上當前軍民標準存在交叉重復建設、現行統計制度缺乏獲取軍民融合統計數據渠道等因素,一些軍工資源難以得到利用。對此,西安市通過推進軍民產品和技術標準通用化、建立軍民融合統計和評價機制、開放共享軍工大型試驗設備設施并提供專業服務等手段,打通了資源利用的“任督二脈”,讓存量資源得到最大釋放。
火箭軍駐西安地區軍事代表局負責人認為,西安市緊緊圍繞體制機制創新,找到供需融合的突破口和發力點,搭建融合機構和平臺,打通了軍民融合的諸多梗阻。
儀器設備共享公共服務平臺是西安科技大市場面向社會開放的公益性平臺,也是其盤活現存資源的“實招”。平臺匯集了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大型儀器設備1.3萬臺(套),并實現了網上在線預約。
在西安科技大市場,記者看到,一些高端儀器正在被不同項目組的工作人員使用。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安科技大市場是為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由西安市政府設立的市場化運營科技聚集流通平臺,在搭建公共平臺、構建服務體系、探索機制創新、培養專業團隊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不僅節省了軍民融合企業購買儀器的一大筆開支,也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一些企業還在這里‘聯姻’成功。”
平臺建起來,制度跟上來。軍民技術標準“二元”體系是制約我國科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瓶頸因素。對此,西安市在全國率先研究建立了軍民融合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在市級層面初步掌握了軍工科研院所經濟總量情況,摸清了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狀況,打通了獲取軍民融合統計數據的渠道,掌握了軍民融合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和產業發展情況,及時有效制定滿足軍民融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支持政策。
近年來,西安國防和軍工融入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了軍民融合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安經驗”。西北工業大學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慶鋒認為:對非核心軍工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對軍工院所進行創新性“事轉企”改革,打造專業化的軍民融合產業園區,以及“科教產城”一體化發展的軍民融合特色小鎮,這些做法具有可復制性,是國防軍工和地方經濟協調發展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