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9月26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羅連軍 通訊員談林明)青海省近五年來投入各類生態建設資金260多億元,通過實施國土綠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原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80平方公里。治理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荒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02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14萬公頃,黃河干流出省斷面水質多年保持Ⅱ類,長江、瀾滄江干流出省斷面均達到Ⅰ類,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從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區全面取消了GDP考核。2017年起,青海湖鳥島、沙島景區、年保玉則風景區保護性關閉。今年年初,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取消了8個省級農產品主產區所屬縣和20個重點生態所屬縣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四項指標,引導各地切實履行好生態保護責任,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縣犧牲發展機會,全力保護生態,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去年,青海省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6.67萬公頃,是歷年平均的2.5倍。近五年來,全省水利行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5平方公里。東部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累計投入水土保持資金8.2億元,治理小流域43條,改造坡耕地1.8萬公頃,建設淤地壩11座。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40%-70%,土壤侵蝕量減少50%-60%,生態水保、經濟水保、民生水保綜合效益明顯提升。
如今,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建設全面推進,全省64%的高原重要濕地生態系統、30.7%的森林、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全部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為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規劃到2020年,青海將綜合治理小流域1500平方公里,綜合整治坡耕地1.33萬公頃,到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0平方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