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董少波 蔡英 張大林 延安臺 黃建斌 延川臺 王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面對全省剩余18.34萬人的脫貧任務,我省以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為新起點,重質量、打硬仗,向貧困發起最后總攻,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延川縣搬遷戶馬小蓮:“家門口”就業 貧困群眾變“上班族”
量尺寸、剪裁、縫合,在延川縣馬家河社區移民安置點,剛剛脫貧的馬小蓮在社區服裝廠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陜西華延服裝廠縫紉工馬小蓮:“我有了一技之長,而且在這上班有了固定收入,一個月能拿到2500元左右,我回家后還可以照顧孩子。”
在包扶干部的介紹下,易地扶貧搬遷戶馬小蓮成為社區工廠的首批工人。
馬小蓮:“以前在農村干活也是風吹雨曬,在這干活,風吹不到雨淋不到,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
延川縣扶貧局局長楊家利:“我們累計建立就業扶貧基地10個,社區工廠7個,帶動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7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098個,切實解決了貧困勞動力就業難題。”
山陽縣掛面手藝人葉載鳳:扶貧園里“掛”出脫貧“幸福味”
馬小蓮正在社區工廠繪制自己的幸福生活時,在山陽縣銀花手工掛面扶貧產業園,掛面手藝人葉載鳳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經過發酵、開條、搓條、盤條等十幾道工序后,面粉在葉載鳳的手里變成細小如絲的面條。
山陽縣銀花手工掛面扶貧產業園 掛面手藝人葉載鳳:“我做的面硬,再一個下了鍋不糊湯,吃起來好吃。”
61歲的葉載鳳是山陽縣銀花鎮葉家灣村村民,曾因老伴患病致貧,在當地“農戶+合作社”模式的幫扶下,2020年,葉載鳳不但脫了貧,還因為口碑好、手藝高,被聘為扶貧產業園的掛面技師。
葉載鳳:“到這以后一年能做十個月,如果天氣好的話,一個月能掙到三、四千塊錢,一年就是個4萬多塊錢。”
山陽縣銀花手工掛面扶貧產業園負責人張朝安:“效益還是比較穩定,解決就業80余人,其中52個人都是貧困戶,一共帶動80多個貧困戶參與分紅。”
如今,干勁十足的葉載鳳在扶貧產業園里“掛”出脫貧后的“幸福味”。國定貧困縣、陜西11個深度貧困縣,已成為山陽縣的歷史,小康正在這里逐漸變成美好的現實。
長武種養殖“能人”胡文祥: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靠努力奮斗
就在葉載鳳為“產銷兩旺”的春節前后備貨時,咸陽市長武縣胡家河村的胡文祥也在為來年做打算。2021年,他的新年愿望就是再建一個牛舍。村干部得知他的想法后,積極為他流轉土地,準備擴大規模。
胡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吉周:“你想要這塊地,這是村上的地,村兩委把會開了以后,協調叫你搞養殖。”
長武縣相公鎮胡家河村脫貧戶胡文祥:“實話說,在養殖上真的想往大干的做。”
今年44歲的胡文祥,如今是一個有著3個大棚、22頭牛的種養殖“能人”。可在5年前,胡文祥因缺技術、缺資金,連一個大棚都搞不好,一度成為貧困戶。
胡文祥:“請的技術員指導了兩年時間,最后覺得大棚能賣錢,最后又建了兩個大棚,一個棚基本一年賣2萬塊錢。”
靠3個大棚很快脫了貧的胡文祥并不滿足,又申請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發展起了黃牛養殖。
胡文祥:“我當時就是買了6頭牛繁殖,現在是十六七頭牛,這些牛它就十七萬,計劃把牛要養到四五十頭去了,50頭牛不低于50萬。”
胡吉周:“產業發展上,胡文祥這就是我村上扶貧的典型模范,到我村上是扶貧路上的一枝花。”
長武縣副縣長劉戰軍:“通過一年多的苦干實干,實現了剩余752戶1286名貧困人口高質量穩定脫貧。2021年,我們將嚴格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更高更足。”
2020年,我省出臺23條貫徹落實意見,精準落實“人盯人”“一對一”、逐戶逐人分析剩余18.34萬貧困人口致貧原因,通過產業就業、兜底保障等幫扶措施和政策,剩余貧困人口全部按程序、標準實現脫貧退出。截至目前,全省貧困人口外出務工總數達到210.23萬人。各類扶貧企業、產業吸納貧困勞動力7.36萬人,建成消費扶貧專柜4320臺、專區795個、專館1563個,認定扶貧產品7745個,銷售額達10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