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2.30%、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同比增長38.67%、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3.23%……陜西創新發展亮點紛呈,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成效明顯。
自2021年3月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以來,陜西舉全省之力圍繞加快把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開展了一系列探索試驗。
深化改革 為創新者撐腰
2021年,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教師李占科邁出了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一大步。2021年9月,李占科團隊的消防特種無人機項目正式轉化并落地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
陜西創新優勢明顯,但是科技存量資源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薄弱及轉化體制機制不暢的問題仍然存在。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中,陜西首先從“人才”和“機制”兩方面破題。
以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為試點,陜西開展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障礙。
“成果轉化中,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我們團隊以專利作價600萬元入股,負責公司的運營和發展。同時,學校在持股比例、職稱評定等方面對我們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政策傾斜。”李占科介紹。2021年,西北工業大學組建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數量同比增長75%。
2021年6月7日,陜西首批揭榜掛帥課題榜單發布,面向全國公開征集解決方案和承擔單位。“發榜者”即技術需求方為陜西7家創新型領軍企業。
這標志著陜西深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革邁出新的步伐。“推進創新攻關揭榜掛帥體制機制改革”被明確寫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陜西試行科研項目領銜專家制、“揭榜掛帥”、“賽馬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構建企業行業技術創新平臺,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截至目前,陜西已發布四批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涉及20多家行業領軍企業,多所高校、科研單位參與其中。
改革探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駕護航”。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伊始,陜西發布“政策包”,涵蓋了科技人才、成果轉化、企業創新、科研平臺、服務體系等5大類共70條措施。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加快,全省各市、創新主體、平臺園區制定了相應的協同推進政策,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全社會協同的“1+N”政策體系。
“兩鏈”融合 科技和產業共舞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政策和資源加持下,西安賽隆實現了快速發展:企業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電子束3D打印設備和國內唯一的3D打印金屬粉末制備裝置,國內市場占有率均達到90%以上;高品質金屬粉末粉床電子束3D打印技術與裝備產業化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帶動陜西3D打印設備與產品開發再上新臺階。
西安賽隆是陜西增材制造產業鏈的龍頭企業之一。2021年,陜西明確了包括增材制造產業鏈在內的23條重點產業鏈。針對科技資源富集而產業發展不強的現實,陜西把推動“兩鏈”深度融合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重中之重。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啟動,“兩鏈”融合科技行動在全省展開。2021年,陜西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余項,并首次與科技部聯合組織實施2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省聯動專項。省科技廳梳理凝練了29個重點領域2662項關鍵核心技術需求,部署實施8個科技重大專項和272個重點產業鏈創新項目。
圍繞促進“兩鏈”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平臺的探索也在進行。
2021年3月30日,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上,陜西啟動了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光子產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檔數控機床等首批4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工作,賦予他們在共性技術研發、行業開放共享、企業孵化培育、人才引進培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開展探索試驗。
其中,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的牽頭單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被省委、省政府定位為“新型科研機構”,成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示范點。截至目前,該院已成功孵化39個公司,其中有3個上市公司和4個新三板掛牌公司,實現了高質量的“兩鏈”融合發展。
協同聯動 釋放創新潛能
2021年初,西安交通大學李洋教授帶著一項名為“非糧生物質一體化制氫及儲氫”的項目先后對接了多家單位,希望得到支持,開展中試生產,均未能如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后,該項目得到春種基金青睞;在秦創原路演平臺展示時,該項目又獲得另外一家機構跟投,最終得到了兩家機構的聯投。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以來,科技成果在陜西快速就地轉化,科技型企業培育孵化提質增效。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離不開創新資源的協同聯動。
路演平臺就是讓創新資源充分對接的一個嘗試。按照“秦創驛站”“每周發布”和“月度專場”三種形式,陜西打造了“三級跳臺”式的常態化路演平臺。截至目前,全省舉辦各類路演活動130多場,推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00余項,輔導路演680余項,300余家投資機構參與,130多個項目和團隊完成融資,規模超13億元。
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協同聯動不斷深入,一批產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截至目前,陜西建設19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余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4個“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
秦創原總窗口的服務能力不斷向各地輻射:寶雞市以“一把手帶頭進高校,院士寶雞行、企業老總院校行、專家企業行”活動創新校地合作模式;商洛市探索“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模式,在秦創原總窗口布局建設約4萬平方米的空間載體;銅川市設立2億元的高新科技成果創業投資基金,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掛牌成立的銅川創新谷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