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城市區東北方向約7公里的西莊鎮梁帶村,坐落著距今約2800年的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
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一經發掘,便以其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完好而著稱,是我省繼秦兵馬俑、漢陽陵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國內最早的樂器青銅錞于、最早的宮廷樂器實物漆木“建鼓”、青銅兵器三角形兩面刃銎戈,以及比秦始皇兵馬俑早500多年的木俑……諸多驚世文物的出土,讓古芮國“重現于世”。
這些文物為研究周代的封國歷史、禮樂制度、喪葬習俗、琢玉工藝以及鑄銅技術等提供了寶貴資料,特別是在該遺址發現的鑄有“芮公”“芮太子”的青銅器,為研究古芮國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芮國,作為一個在我國歷史上存續了約400年的兩周古國,僅在《詩經》《左傳》《史記》中出現寥寥數語。
由于文獻記載疏簡,后世對芮國知之甚少,芮國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20年前,在黃河西岸一處小村莊中的意外發現,揭開了這個兩周古國神秘面紗的一角。
2005年春節前后,當地村民發現村北塬岸沖溝有盜掘活動,盜洞自溝畔西側向南延伸,長達百余米。韓城市文物管理部門了解相關情況后,及時采取鐵絲網封護、專人值守等措施對現場進行周密保護。后經省考古研究院勘探確認,這里是一處范圍較大的兩周時期貴族墓葬群。
2005年4月,該墓葬群的考古工作開始。經過幾次勘探,工作人員共發現大、中、小型墓葬達1300多座。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考古隊先后發掘了“中”字形墓M27、“甲”字形墓M19和M26三座大墓,出土了金器、青銅器、玉器等大量文物。
在這些文物中,考古隊發現部分青銅器上鑄有“芮公”“芮太子”等銘文,根據隨葬品的特點,再加上墓葬布局均北向、未見殉人等周人墓特征,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一點——古芮國都邑。
為進一步了解古芮國文化面貌,省考古研究院于2007年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與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景區管理委員會聯合組建考古隊,再次對梁帶村墓葬群南、北、西三個區域進行考古發掘。
2007年8月,考古隊著手發掘北區的M502大型墓葬和M586中型墓葬,并對發掘現場進行三維立體測繪照相試驗。西區墓葬的發掘工作同時進行。當年11月底,發掘工作全部結束,除了北區的M502大型墓葬和M586中型墓葬外,考古隊在西區發掘出中、小型墓葬10座以及馬坑1座。
在對M502、M586兩座墓葬的發掘中,考古隊有了驚人的發現。
“M502墓室四角二層臺上各站立1個木俑,這在西周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將我國古代墓葬殉俑的歷史提早到西周時期,比孔子提到‘始作俑者’的年代早約300年。”10月16日,時任韓城考古隊隊長孫秉君告訴記者。
考古隊在對M502、M586兩座墓葬的清理中,發現外棺四周有殘朽的立木痕跡,以及個別殘留木柱有涂抹朱砂的痕跡,結果證實這兩座墓葬均有由兩縱三橫的圓木與立柱構成的木架,以置棺木,應為專設的棺架。
“這在此前的考古中從未發現,古文獻中也缺少相關的記載。這次發現明確了周代部分較大墓葬確實使用過棺架這類設施,為研究周代的棺槨制度提供了新資料。”孫秉君說。
2007年發掘的30多座墓葬的年代跨度較大,北區M502、M586等墓葬,將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年代范圍的上限提到西周晚期。
數十座墓葬發掘出土文物的特征以及調查資料等表明,芮國徙居韓城梁帶村一帶可能在西周中晚期之際,其間,經歷了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及中期前段兩個較大的時間范圍,存續時間長達200余年。
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占地面積約65萬平方米,分為墓葬區和遺址區兩個部分,共發現兩周墓葬1300座、車馬坑64座,共出土金、玉、銅器等各類文物2萬余件(組),其中國內首次重大發現的文物70多件(組)。
大量珍貴文物包括青銅禮樂器、各種禮玉、佩玉、黃金制品、銀制品等,其中不乏稀世罕見的奇珍異寶。這些文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全、級別高,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在200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2月14日,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博物館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四個展廳,展出798件(組)文物。
“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古芮尋微·故國韶光’為主題,以遺址的驚人發現為序幕,以墓葬遺跡還原西周禮制和喪禮葬俗,以出土文物描摹社會圖景和生活風貌,以考古發現補寫芮國歷史脈絡。”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蔡海鵬介紹。
今年8月23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五批全國二、三級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晉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我們將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與社會影響力,切實提高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水平,為更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貢獻力量。”蔡海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