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翟本榮 李隆均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是白河縣自然地貌和群眾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自然資源的不足、交通條件的不便,磨煉了他們向大地求“生”的“三苦”精神。
2001年,省委把白河縣一以貫之的艱苦精神概括為“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也做出了“全市學白河”的決定。新時期,白河縣委、縣政府著眼“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百姓富”目標,矢志奮斗、追趕超越,在以“苦”為榮的責任擔當上用心思,在苦中有為的創業精神上下功夫,在苦干為民的終極目標上見成效。
白河縣位于漢江流域,且地勢較低,每到汛期,對沿江兩岸的百姓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為根治河街水患,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條件,白河縣委、縣政府策劃實施了縣城防洪保安工程、316國道縣城過境段改線、河街片區棚戶區綜合改造“三項”工程。
白河縣河街綜合改造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羅延年向記者介紹,這個防護的面積達到52公頃,防洪的高度是按193米設計的,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設計標準設計。這里的老百姓都是沿江而居,進入汛期之后,縣委縣政府就幫助老百姓進行“搬水”(搬家躲避洪水),老百姓也很苦惱,有的買的家具,搬上一兩次就不能用了。
據了解,防洪堤的建設,主要分為清水平臺、316國線改道和百姓廣場,滿足不同功能的需要。“三項”工程計劃工期為5到8年,2012年開始啟動,目前防洪保安工程和316國線改道按照規劃已經完成。316國道改線分為兩部分,總共改線的距離為7.3公里,縱向特大橋5.5公里,還有1.8公里與防洪保安工程的主堤相交叉。
在教育方面,“三苦精神”也體現的淋漓盡致。白河始終堅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辦學理念。他們把最好的土地留作學校用地,最好的環境給學校,有限的經費也是先緊湊給學校用。“三苦”精神延伸到了教育領域,通過“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最終換來了白河教育的“幸福紀”。
2011年,縣委縣政府以“小縣敢辦大教育,窮縣能辦強教育”的膽識,弘揚“三苦”精神,舉全縣之力,按照省級示范高中標準選址新建高級中學,克服了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條件差、土地征遷困難多、資金缺口大等諸多困難。新校建設歷時3年,累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建成16萬平方米的校園。
學校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到,十幾年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尤其是高考質量逐年攀升,高考本科上線率保持在90%以上,二本以上上線率達70%左右,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自2010年市政府設立“勵志獎”以來,學校每年都有學生獲獎,成為全市縣(區)屬中學唯一每年都有學生獲此獎項的學校。連續8年被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連續1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白河縣政協副主席董煥印說:“真抓實干是三苦精神的真諦,白河近些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三苦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脫貧攻堅時刻,三苦精神就誕生出了‘領導苦抓摘窮帽,干部苦幫謀發展,群眾苦干奔小康’的新內涵。”
再“苦”也能創業!作為一名畢業大學生,林奇跟著家鄉的好政策,毅然決然地返鄉創業。他在白河創建了西營鎮富硒小龍蝦養殖基地,立足于當地優良的水質和生態環境,著力打造集漁業生產、科技推廣、休閑游玩為一體的生態科技示范園,促進當地人民的脫貧致富。
“我們富硒小龍蝦養殖基地2017年年底落戶白河縣西營鎮。山好、水好、空氣好的資源優勢,利于小龍蝦的生長繁殖,事實也證明了養出的小龍蝦特別干凈,皮薄、肉厚,各個帶黃。加上現在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讓我下定決心返回家鄉創業,帶動更多的家鄉人民增收致富。”林奇說道。
“示范園+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讓貧困群眾變身飼養員、安全管理員,在家門口就業。走俏的市場行情和“看得見、學得著”的示范效應,也讓當地群眾信心百倍,欲利用小龍蝦精養及蓮藕、稻田寄養等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小龍蝦特色產業,拓寬致富門路。
白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魯延福說:“白河壯麗的七十年,是我們白河以三苦換甘甜的七十年,白河的新時代可以說是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三苦精神可以說是我們白河的精神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