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李隨
近年來,白河縣宋家鎮充分發揮人大代表、鄉賢能人示范引領作用,創建人大代表助推產業脫貧示范基地,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代表引領示范”,帶動群眾發展脫貧產業,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以農業產業化助推鄉村振興。
斬斷窮根培新林,脫貧致富茶鋪路。走進東橋村萬福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個身穿白色大褂的忙碌身影映入眼簾。“炒茶時用力要大,茶要順著炒把轉,轉圈也要大,才能起到揉條作用。”正在指導工人手工炒茶工藝的師傅,便是白河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東橋村黨支部書記楊登梯。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可以說是楊登梯的人生寫照。東橋村地處后山,山大溝深、地廣人稀,是全鎮乃至全縣最偏遠的貧困村之一。外出務工導致大量土地被閑置或撂荒,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如何長遠謀劃,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成了楊登梯滿腦子思考的問題。
經過走訪了解,他發現東橋村有著栽植茶葉的歷史,至今林扒里還生長著野生茶樹,昔日漫山茶園缺乏管護成了荒地,一個大膽的想法隨即涌入他的腦海,那就是栽茶樹、建茶園、辦茶廠,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野生茶園少而分散,且在林扒中,管護難度大,制作茶葉工序復雜技術要求高,自己一沒技術,二沒土地,從何處下手呢?楊登梯意識到發展茶葉種植關鍵是掌握技術。
說干就干,他遠赴湖北、平利、紫陽等地實地走訪茶葉生產車間、茶園種植基地,比較土壤、光照、溫度、濕度、海拔等要素,請教專業技術人員,引進適合當地生長的茶苗;與貧困戶簽訂土地流轉、茶園管護、鮮葉收購協議,集中管護茶園,提升茶園管護質量;高薪聘請安康市茶葉協會專家現場教學指導,購置先進生產設備,調試機器,正式掛牌成立白河縣萬福茶業有限公司。
“既然找準了路子,咋說都要干出點成績來!”自此以后,“一根經”的楊登梯便和種茶制茶較起了勁,無論天晴下雨還是烈日暴曬,一有時間,他便奔波在漫山茶園里,剪枝、砍刺、松土、增肥、清理雜草,研究茶葉生長習性,起早貪黑忙管護。晚上回到車間,又一頭扎進茶葉技術鉆研中,直到對茶葉收購、攤涼、殺青、揉捻、烘干、提香、包裝等工序熟記于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悉心管護,潛心研究生產技術,2016年春,白河縣萬福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投產運營。4年間,公司新建廠房750平方米,引進加工設備12臺,茶葉年產量由0.25噸增長至3噸,新增管護茶園500畝,帶動128戶貧困戶年均增收1500元,社會效益顯著。2018年,萬福茶廠被評定為縣級農業示范園區。
每天清晨,茶農們頭戴草帽、挎上竹背簍上山采茶,漫山遍野的嫩綠,映襯著茶農的笑臉。“以前我只能在家里做些農活,現在好了,一年采摘鮮葉400余斤,加上務工獎補,零零散散能掙2萬多元。”東橋村三組村民趙西銀在拿到茶葉款后高興地說,“我如今干勁很大,日子也更加有盼頭了。”
據悉,該鎮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引領群眾脫貧“領頭羊”作用,鼓勵代表根據能力特長,積極參與支持扶貧工作,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全鎮50余名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人人發力、個個爭先,帶動當地貧困群眾積極參與產業發展,致富增富。
“我是代表又是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關心農民疾苦,排憂解難,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楊登梯的帶領下,如今的東橋村花椒、茶葉等種植園遍地開花,特色產業蓬勃。談及未來,楊登梯信心滿滿:“要擴張茶葉發展規模,把‘大山的茶葉’賣到全國各地去,富民強業,讓村民有事做、有錢賺、有心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