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銀春 楊菲
馬莊村地處白河縣倉上鎮最西端,因與旬陽縣棕溪鎮相連,被稱為“西關”。曾經,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如今,這里成功摘掉深度貧困村的帽子,群眾過上了產業興、景色美的幸福生活。
“村子的變化、百姓的笑臉、群眾的支持,就是對我的最大肯定,也是對第一書記初心和使命的最有力褒獎。駐村工作再辛苦,都是值得的!”白河縣住建局派駐馬莊村第一書記劉禮勝如是說。
2010年,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熊禮山回鄉養牛。剛開始由于技術和資金的限制,規模很小,每年收入僅能保本。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鎮村和縣住建局的幫扶下,熊禮山牛圈里的牛越來越多,腰包也越來越鼓。2019年光榮脫貧,成了遠近聞名的專業養牛大戶。2020年經營收入已達4萬多元,目前牛存欄量達20余頭。
據熊禮山介紹,他采取的是“互幫互助”生態環保模式。農忙的時候,他和弟弟免費去幫周邊的群眾耕種,等到秋冬季節,農戶把農作物的葉子、酒糟等原料免費給他喂牛,春季他再把牛糞免費送給農戶做肥料,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實惠,也能節省成本。
“路通了,自來水裝上了,長效產業也有了,這樣好的政策和環境,我們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對于村上的脫貧攻堅工作,熊禮山贊不絕口。未來,熊禮山打算在原有基礎上發展經濟作物,種一些淀粉含量高的豆類、薯類,補充原料,減少外地調料的資金,并把牛糞等天然肥料利用起來,形成循環經濟。
作為倉上鎮最遠的村莊,馬莊村山大溝深,農村住房條件基礎較差,尤其是土坯房,每到雨季,漏雨比較嚴重。“以前房子漏雨很厲害,年紀大了也不敢上房子去修。現在好了,屋頂不漏了,地面平整了,再也不害怕下雨了,自來水也到屋了。”75歲的陳昌志是2018年危房改造戶,從制定方案到完工入住,全程都是由縣住建局一手承辦。
“買房子沒出錢,就花了3萬元裝修,房子100平方米,很寬敞,住在這里很方便。”2013年底,王平安因交通條件落后被識別為貧困戶,2018年搬遷到馬莊村安置點。孩子在外務工,王平安夫妻倆在家通過發展產業脫貧,日子越過越美氣。
在馬莊村,像熊禮山、陳昌志、王平安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據統計,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白河縣住建局累計投資45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等。修建文化健身廣場1000平方米、廣場綠化300平方米;培育高山洋芋120畝,發放獎補資金1.2萬元;協調解決農戶安全飲水7處,修建水窖5處,鋪設水管10公里;協調硬化產業路10.7公里,新修機耕路5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8戶;幫助貧困戶代銷農產品4萬余元;推動全村形成了以種植甜稈、養殖豬牛為主,發展勞務經濟為輔的產業發展路子,累計帶動200余戶貧困戶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