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呂曉紅
近年來,在白河縣農村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不同的部門單位,但有個共同的名字——駐村第一書記。他們懷揣著為民服務初心,做群眾“貼心人”,他們是脫貧致富幫扶隊,又繼續在推動鄉村振興中干出新亮點、新成績。
一枝一葉總關情
“老劉,這幾年對村上和工作隊都還滿意吧?”
“還行吧……”
這句“還行吧”,讓正在老劉家走訪的卡子鎮大橋社區第一書記李金斗心頭一緊,到底是“行”還是“不行”呢?抱著這個疑問,第二天他又來到老劉家,在老劉房前屋后轉了轉,試圖在閑聊中靠近老劉的心。
當話鋒轉向豬圈里的豬,老劉的話匣子突然打開了,“我想在家發展養殖,可家離公路有一里多遠,實在不方便。”摸清了老劉的心思,李金斗也深深松了一口氣。
群眾的難題就是第一書記的考題,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就是產業振興,現在道路成了群眾發展產業的“攔路虎”,這不正是眼下最應該辦的實事嗎?
通過實地走訪,李金斗發現老劉家地處鎮域工業園區附近,修路的難度并不算大,經過多方協調爭取,最終不僅修通了路,還引進一家企業在老劉家周邊發展民宿,帶動了社區旅游產業的發展。
“路通了搞養殖就方便了,周邊還發展起了旅游,幸福生活也有指望了。”老劉滿心歡喜、逢人便講。
一心一意謀振興
冷水鎮紅椿村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第一書記劉遠林到村任職后,第一件事就是開展了3個月的走訪調研,他想為村上找一個合適的特色產業。
統籌考慮村上地勢和植被情況,通過與村干部們會商,劉遠林有了帶領群眾發展牛羊特色養殖的想法。當他滿懷信心地在大會上向村民們號召時,沒想到村民們的反應卻很冷淡。
于是,劉遠林一家一家走訪做工作,幫他們分析政策和市場,詢問他們的想法和擔憂。
“沒有資金怎么辦?”“我們協助你申請貸款。”
“沒有技術怎么辦?”“我們舉辦牛羊特色養殖培訓班。”
“沒有場地圈舍怎么辦?”“我們用鄉村振興扶持資金自己修。”
就這樣,群眾的疑問一一化解,搞養殖的勁頭也有了。一年以來,全村發展養殖20余戶,養牛羊400余頭,修建標準化牛羊圈舍1500平方米,牛羊特色養殖產業發展起來了。
“下一步,我們將組織剩余勞動力進行牧草種植、興辦屠宰加工廠、興辦牛羊特色農家樂,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看著養殖業初顯成效,劉遠林滿懷信心。
一點一滴映初心
2021年8月,縣文聯女干部黃秀琴被下派到城關鎮獅子山社區擔任第一書記。30多年前,她的父親也曾在這里擔任過村干部,她說:“現在我有幸接力,繼續為熟悉的父老鄉親們服務,既滿懷信心,又充滿激情。”
剛到社區,黃秀琴便遇到了緊張忙碌的防汛工作,洪水上漲到獅子灣河堤,眼看就要進入一樓了,“快,大家都來幫忙!”她顧不上思考,立即帶頭幫忙抬桌子、搬凳子,樓上樓下一趟又一趟,終于趕在洪水來臨前搬完了所有物資。
這家剛忙罷,又接到一家酒店的求助電話。顧不上歇口氣,她又帶人連忙趕過去,爭分奪秒地幫群眾搶撤物資。
衣服汗濕了,腰腿累僵了,身上的雨水、汗水、泥水都混合在了一起。那一刻她不是柔弱的女人,而是堅毅的共產黨員,是抗洪的戰士,是一名勇敢的第一書記。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白河縣堅持黨建引領,優先將科級領導干部、后備干部選派到村,擇優選派91名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實現“五類村”全覆蓋。成立駐村工作領導小組,嚴格落實每日簽到、工作日志、月考勤“雙簽字”制度,定期對駐村干部在崗履職情況開展督導檢查,緊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舉辦縣級示范培訓班,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進行全員輪訓,凝聚駐村干部力量,共同描繪鄉村振興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