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趁著晴朗天氣,走進白河縣倉上鎮裴家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養殖場,100多頭膘肥肉滿的漢江黑豬曬著太陽,飼養員高師傅給圈舍里扔進一堆紅薯藤葉,豬群黑壓壓圍上去搶食起來。“每頭都在兩三百斤左右,全部出欄后,將為村集體創收13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李加壽指著豬群說,漢江黑豬溫順喜動,喂的是玉米、紅薯等綠色無添加食料,這樣的豬肉質地細膩純香。
在裴家村7組水產養殖園上千平方米塑膜大棚里,36個特大鋁制圓形養育池里不時有魚群浮上水面游弋嬉戲,制氧機“嗡嗡嗡”地響個不停,一排排進水管和輸氧管整齊地連接著每個水池,室內溫度計顯示在14.8攝氏度,飼養過程基本實現智能化。“只要掌握了技術,在大棚養白對蝦、黃辣丁,3個月就能出產變現,省時省工,的確是一門周期短見效快的新型養殖產業。”養殖園主人陽倉國一邊往池子里投撒食料,一邊聊起自己對水產養殖的規劃。
陽倉國原籍旬陽,13年前搬遷至裴家村居住,平時承接些建筑、修路等建設工程,是村里的創業能人。去年春天,裴家村通過招商引進陽倉國來村里發展特色水產養殖。陽倉國在兩次到武漢水產養殖基地學習后,暑期首次在溫棚試養白對蝦獲得成功,眼下又根據秋冬氣候特點養殖適應性強的黃辣丁,也就是常說的黃顙魚。“這一茬養了四五十萬尾黃辣丁,我跟基地簽有合同,蝦魚都是按單‘定養’的,你看這池子去年10月份領的魚苗都幾寸長了,到春節時正是出售期。”陽倉國十分開心地說,如果好的話,這一茬子就能把前期投資的幾十萬元賺回來。
在農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林下養殖基地,漫山遍野的“跑山雞”追逐嬉戲、刨土覓食,“咯咯咯”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去年以來,農莊村把林下“跑山雞”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短快”項目,第一批商品雞已按保底價被合作商收購,眼下,第二批2000只又到了出售期。
去年以來,倉上鎮圍繞“四比四創”和“三個年”目標,通過“抓招商、上項目、興產業”提振鄉村發展動能,持續推進“林長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以集體經濟領辦市場主體,鼓勵人大代表、鄉賢能人帶頭發展產業,返鄉興業創業。在穩步發展生豬、黃牛等養殖主產業的同時,在產業項目上下巧功夫、作新文章。
類似這樣的特色養殖已成為村集體經濟和市場主體一門小而活的快捷產業。特色小產業經營靈活見效快,不僅充實了集體經濟“大倉”,也為農民就業增收找到了更多途徑。目前,倉上鎮已培育漢江黑豬、林下雞、池塘魚、蝦、中蜂及黃姜、魔芋、蓮藕、天麻等特色種植養殖集體經濟、市場主體達60余家,這些短快小產業的遍地開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