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方鳳玲 徐麗
“我現在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還是先到養殖場來看看。豬的生活習性其實和人一樣,只要好好訓練,喂養都是有規律的……”李玉堂精神飽滿、神采飛揚、步履輕盈,穿梭在林下“趕”豬,舉手投足間都展現了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期盼。
家住白河縣宋家鎮雙喜村的“80”后李玉堂,曾經因生活困難,外出務工11年,在外拼搏的他不甘心將青春付諸在日復一日的流水線上,2014年響應號召回鄉創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讓鄰里生活得更好一些。
回鄉后,他發現家鄉變化很大,但是依然有很多山上的老百姓生活艱難。交通不方便,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居多,大面積林地、土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老百姓常年在家,因年齡偏大無法外出,就業十分艱難。經過幾個月的思量,多方面的考察學習,他決定發展林下種養殖產業,既能為附近的老百姓帶來一定的收入,自己也可以在家照顧妻兒老小。
回鄉十年來他積極探索,種過天麻、魔芋、茶葉,發展過本地土豬、野豬、杜洛克、長白、漢江黑豬、巴馬香豬等特色種養殖產業。但經過多年嘗試,他發現本地的黑豬毛粗、皮厚、肥肉多,不太適應現代人的消費觀念,引進的巴馬香豬雖皮薄、肉香,卻又個頭小,附近群眾都反映養著不掙錢,投入與產出差距較大。
盡管面臨種種難題,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初心,經過幾番嘗試后,他發現本地黑豬與巴馬香豬雜交,豬肉的口感更好了。而且通過摸索和細心觀察,他不斷改進喂養方式,利用食物作為獎勵,訓練豬聽哨聲、聽音樂、進林覓食、野外生存、按時回窩。
宋家鎮雙喜村山林植被豐富,天然青草飼料充沛,而且有各種各樣的野生中草藥,山泉水純凈無污染,香豬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肉質優良。每當小香豬出欄時,短短幾天就能被安康、西安以及湖北各地慕名而來的客人搶購一空,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養殖過程中,大量的豬糞閑置,于是2019年我流轉了200多畝林地種植魔芋,把豬糞全部用于種魔芋,也讓豬糞產生了價值。2023年,挖了8000多斤魔芋。”30多歲的李玉堂,滿眼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未來產業發展的信心。
李玉堂在自己發展產業的同時,還不忘帶動周邊的群眾增收,養殖逐漸形成規模,共同發展魔芋種植、香豬養殖的農戶已經輻射周邊五個村組,“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讓農場與農戶抱團取暖,共同致富,讓大山里的美味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飯桌。
2022年11月,李玉堂被評為“安康市勞動模范”,2023年9月被評為“安康市高素質農民”。“李玉堂把山下這條路修通了,給我們老百姓帶來很多方便,我們賣茶葉、賣魔芋、賣竹筍,騎著電瓶車就送下去了,給我們節省了時間,自家活兒干完了還能給李玉堂干活,剪茶葉,種魔芋,給我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雙喜村的村民劉仁坤談起李玉堂,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