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高新區2009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省級高新區,2010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成立以來,安康高新區緊扣“高”與“新”發展定位,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改革傳統管理模式,率先在體制機制上先行先試、創新破題,激發活力,為安康高新區跨越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瘦身強體”——變“小機構”為“大服務”
按照“精減、統一、高效”的原則,實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歸并分散職能,集中同類事權,大刀闊斧推進組織再造,綜合設置組織群團工作部、經濟發展科技局、招商局、綜合執法局等內設機構,部門內部不再設置股室,減少行政層級,推行崗位管理,建立“部門-崗位”2個層級扁平化管理架構,做到部門職責綜合化、崗位職責清單化,實現“事與人,權與責”有機統一。
與傳統“大部門制”將相似職能部門合并不同的是,安康高新區的“大部制”設計,是根據行政權力性質對部門進行統合,構建起“大經濟”“大招商”“大建設”“大黨群”等管理體系,從根本上避免了機構龐雜、職責交叉、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和責任僵化等體制弊端,推動管理更加規范、運轉更加順暢、效率更加提升。
“全員聘用”——變“硬身份”為“職員化”
針對發展任務重、人員編制少等實際,安康高新區率先建立了“編制循環池”管理編制,實行“總量控制、全員聘用”管理模式,打破行政事業、編制內外身份界線,對編制內人員和自主招聘人員,統一按企業化理念實施無差別的人力資源管理,所有人員一律采取競聘上崗、直接聘用等方式,通過機制創新,將編制內人員通過檔案封存、薪酬分離、“雙軌”運行,打破編制羈絆,解決了干部后顧之憂;對于自主招聘人員,不分身份和出處,堅持唯才是用,打消其身份顧慮,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激活了干部隊伍“一池春水”。
“績效考核”——變“大鍋飯”為“特色餐”
績效考核推行難、效果差,甚至流于形式等現象較為普遍。安康高新區經過反復探索和實踐,建立了一套既科學有效、又便于操作、且干部認可的績效考核辦法,形成包括縣級領導在內的“領導-部門-員工”三級績效考核體系,根據不同部門在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不同,按季度對部門差別化定任務,采取重點任務考核扣分機制,強制分布考核等次比例,考核結果為優秀、良好、較差的部門,干部員工分別按4:5:1、3:5:2、2:5:3設定“優秀、良好、一般”等次,考核結果直接運用到薪酬收入、職務晉升、崗位調整等方面,實現績效考核由“主觀評價”向“量化考評”轉變,實現了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在此激勵下,人人扛指標、人人有壓力,逢先必爭、逢旗必扛,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
“薪酬激勵”——變“鐵工資”為“活薪酬”
安康高新區始終堅持“為貢獻付薪、為業績付薪、為崗位付薪”導向,建立包括縣級領導在內的15級崗位薪酬標準,將員工薪酬與崗位職責、工作實績、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實行“以崗定薪、以績定薪、按勞取酬、優績優酬”的薪酬激勵體系,干部員工季度考核達到“優秀”等次的,績效工資當季上浮10%;“一般”等次的下浮10%;一般干部年度考核達到規定“優秀”等次的,可享受部門副職待遇,部門副職可享受正職待遇,正職可享受副縣級待遇;真正讓實干者得實惠、讓懈怠者知差距,變“鐵工資”為“活薪酬”。
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是高新區的生命基因。安康高新區將繼續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在現有體制機制優化完善基礎上,繼續守正創新、篤行致遠,以更加前瞻的理念、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規范的管理,在體制機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勇當開路先鋒,積累寶貴經驗,爭當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引領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