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朱紀勇
陽春三月,正是草長鶯飛、柳綠花紅的好時節,行走在漢濱區譚壩鎮的農田阡陌、村居巷弄,處處感受到向上迸發的勃勃生機。這個全鎮人口僅1.5萬人的小鎮,曾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深受貧困之累,“十三五”期間,圍繞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實,4000多名貧困戶得以摘下貧困帽,迎來新生活。曾經的泥濘小路被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所替代,一直延伸到產業園和農戶家,低矮狹窄的土屋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敞亮明凈的高樓門戶。山鄉蛻變模樣,村民展露歡顏的背后,離不開譚壩鎮黨委、政府的辛勤奉獻。
在貼近服務群眾、貼近黨員干部的隊伍建設中,該鎮通過黨建領航,圍繞村集體陣地建設、先鋒引領培育產業發展和基層黨員干部的鍛造,實施各項創新舉措,推動了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建強了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實現了村美民富山鄉美的目標,加快了鄉村振興的內涵提升,讓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鎮黨委書記陳康玲說:“以全鎮6個行政村4個社區為核心,鎮上聚焦組織全覆蓋,突出黨委‘主心骨’,凝聚組織‘向心力’,在意識形態、干部學習、支部引領等方面狠抓齊抓,不斷提升對農村群眾的服務力、鄉村振興的領導力和鎮域經濟的發展力,走好振興路,擘畫新藍圖。”
筑牢堡壘,陣地建設有效能
村級陣地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為此,該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作用,堅持把基層黨組織作為連接政府和群眾的橋梁,切實發揮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突出各類陣地建設的黨建元素,強化對村域內各類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政治引領和組織凝聚,確保村級陣地建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截至目前,全鎮10個村(社區)都已完成支部標準化陣地建設,基本達到了功能齊全、制度規范、簡潔實用的總要求。
走進譚壩鎮前河社區,支部標準化的建設已是抓鐵有痕。村支部書記鄭清富告訴記者:“在鎮黨委、政府的引領下,前河社區不斷探索推行以黨建為引領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培育領頭雁,激活群眾向上的內生動力,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善治格局。”
由于離集鎮較近,該社區大部分村民都陸陸續續搬入了集鎮,如何做到有效管理,減少矛盾摩擦?社區兩委班子依法制定村自治章程、村規明約等制度,健全樓長制,形成了黨建引領、多樣服務、多元共治、多方受益的樓宇共同體。同時持續開展道德評議活動,設立紅黑榜,樹立了一大批好婆婆、好媳婦、脫貧標兵等先進典型,以身邊典范教育身邊人,引導好鄉風文明建設。
如今,文明有序的鄉風時時吹拂在該鎮的社區村落,社區(村)委員會辦公室的閑置墻壁上,張貼著思想教育的規章標語;農家書屋里,整潔的房間里擺放著各類黨建讀物、科普讀物和蔬菜種植、牲畜養殖等技術型的書本,村民在農閑時分,紛紛來到農家書屋“充電”,書香溢滿鄉村。各項創建評優活動,也在群眾中間掀起了比學趕超的新風尚,村民的生活習慣正悄然發生變化,游手好閑的少了,勤勞上進的多了,一副文明和諧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在譚壩鎮展開,為“三農”發展添彩蓄力。
支部引領,能人興村蹚富路
為實施能人興村戰略,發揮好“頭雁”作用,譚壩鎮多年來持續不斷推進“能人強村工程”,以黨組織為核心筑巢引鳳,號召一大批能人返鄉創業,帶動鄉親致富。
在全鎮搬遷人口最多的松壩社區內,安康歐利科精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返鄉代表企業之一。2016年下旬,在外務工多年的譚壩本地人李建軍剛回到家鄉,便被找上門來的村干部游說著,想讓他返鄉投資興業,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看到搬遷社區里聚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加之政府免租免水電費的優惠政策,李建軍沒多猶豫,便投資50萬元購買了設備,組織社區里的留守婦女參加培訓,進行電子產品加工。“因為我們有銷售渠道,所以完全不愁賣不出去,現在反而是工人不夠,訂單都做不過來。”李建軍介紹說,目前工人人均可增收3萬元左右,又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真正實現了“家家居住小洋樓,戶戶銀行有存款”的小康生活。
譚壩鎮鎮長成超說:“為了讓返鄉能人能夠帶動群眾致富,發揮最大作用,鎮上在項目上給予支持,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工作上給予具體的指導,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讓返鄉創業人能夠輕裝上陣,發揮最大作用。”
而除了李建軍這樣的返鄉人員,還有一大批本地鄉賢,也陸續成長為致富帶頭人。前河社區的村支委委員陳善義,在村委班子里已經工作了10余年,2017年,他帶頭成立了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的土地,發展了500畝核桃,為村民長效增收奠定了產業基礎。
立足能人創業戰略,譚壩鎮黨委、政府打好政策牌、感情牌、特色牌,強化支部引領示范作用,根據村莊特色引領,積極與“能人”對接,引進了一大批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項目,通過光伏發電、異地置業、蘇陜協作、產業分紅等方式,不斷夯實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全鎮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破零;同時充分發揮“支部+X”模式示范引領,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吸引能人返鄉創業和招商引資等,在全鎮建成5個社區工廠,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園區44個,帶動貧困群眾融入產業鏈條,實現在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覆蓋,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了農民致富。
真學實做,干部添力助振興
回顧整個“十三五”期間,譚壩鎮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市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譚壩鎮榮膺集體二等功,一名黨員干部獲得脫貧攻堅“突出貢獻獎”。
殊榮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磨礪鍛造,黨委班子以上率下,抓班子強隊伍,抓制度強基礎,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建立健全黨委中心學習制度,線上利用網絡學習平臺認真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開展知識大競賽活動,調動干部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線下通過譚壩夜校、干部講壇、機關例會對鎮村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培訓,全年利用機關例會講授黨課10次,堅持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黨委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黨建工作,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研判,班子領導帶頭深入黨建聯系點開展調查研究,在多維訓練中提升了黨員干部的工作能力。
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骨干方群說:“到鎮上之后覺得自己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工作能力都非常的欠缺。鎮上開辦的“譚壩夜校”學習內容豐富,緊扣需要,立足工作實際,對于提升干部素質,促進作風轉變有積極的作用,也加強了干部干事創業、為民服務的實際本領。”
方群的心聲正映射在譚壩鎮全體黨員干部為民辦事的實際行動上。今年45歲的脫貧戶陳世平,曾因窮困的生活一度對未來喪失了信心,幫扶他的鎮干部得知情況后,三天兩頭上門跑,逐步幫他解決了無房無業的問題,最終讓老陳一家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而放眼整個譚壩,干部對群眾事無巨細的關懷不勝枚舉。連續多年,該鎮常態化開展“調查研究在基層、解決問題在基層、工作實踐在基層、服務群眾在基層”活動,用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踐行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將責任擔當向縱深推進。
在“十四五”規劃全面開啟的新階段,譚壩鎮的黨員干部堅持撲下身子、擼起袖子,充分依托黨組織力量,創新強基,致力民生提檔升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鄉村煥發振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