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昊
夜幕降臨,伴隨著不遠處安康高新區商圈、街區五彩斑斕的燈光徐徐打開,漢濱區建民街道長嶺村五組沿線的路燈也為群眾把通村路照得透亮。而一個月前,長嶺村群眾還因為缺少路燈,面臨著夜間“出行難”。
長嶺村地理位置特殊,毗鄰安康高新區,又屬漢濱區城鄉結合部。之前因村子周邊沒有統籌開發,路況良好。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周邊樓房、場館等拔地而起,村級路承載力漸漸加大,很多地方出現了斷板、坑洼……
“出現這種問題該怎么解決呢?” 4月11日上午,長嶺村黨史學習教育集中學習如期舉行。在領學完《中國共產黨簡史》第190頁“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章節后,長嶺村監委會主任李興全又把話題說到了村里的路上。
“長嶺村被列為漢濱區中心城區重點棚戶區改造范圍,村里大部分農戶在未來的幾年內都將陸續面臨拆遷。搬走是遲早的事,可眼前群眾的出行難題咋辦呢?”李興全說。
這一句話讓參加學習的黨員陷入了沉思。“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學黨史落腳點就在踐初心、辦實事、促發展上,群眾在這里住一天,我們就要為群眾把路照亮一天。”村黨支部書記李香衛意味深長地說。
說干就干,通過“四議兩公開”,村里拿出村集體的20萬元資金,購置太陽能路燈105盞,并請來施工隊緊鑼密鼓在村道及各支線開始施工。
這種發生在建民街道的看似極其平常的小故事,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還有很多。為長春村修建垃圾分類站、為紅云村搶修通組土坯公路、邀請專家為青春村群眾解決富硒產業發展技術難題……建民街道干部把解決群眾的這些“急難愁盼”問題,統稱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據建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馬世瑜介紹,目前建民街道辦事處共收集“為民辦實事”項目139件,已全部進行研判公示,其中有26件已落地完成。
“全區都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都在熱火朝天地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單從‘學’這一方面來說,建民街道到底好在哪兒?”翻開建民街道黨政辦黨支部黨員劉阿凡的學習筆記本,50余頁書寫工整的筆記躍然紙上,每隔幾頁就出現的紅色“閱”字及落款日期最引人注目。
“我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習筆記實行周調閱制度。每周各黨支部書記的筆記由黨工委書記審簽,各黨員的筆記由支部書記審簽,結果實時通報。”建民街道黨政辦副主任胡銘國介紹。
學習筆記周調閱制度只是建民街道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四項制度、五種措施、六條標準”制度中的一個小項。建民街道黨工委下轄38個黨支部,涉及機關、村(社區)、衛生院,各支部情況不同,黨員個體差異也較大。“唯有做到安排部署到位、精準指導到位、督促落實到位三個到位,才能把黨史學習教育做深、做實。”建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馬世瑜說。
而面對38個黨支部,從鎮級層面來說,黨史學習教育怎么部署下去?不能以會議安排會議,更不能以文件落實文件,這個時候“機制”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我們不好高騖遠,學習任務制定一年的,不如制定一周的。街道黨工委實行學習任務周清單制,每周梳理黨史學習教育重點內容,以任務清單方式向各黨支部下發,黨支部將需要黨員完成的內容再梳理,下發給黨員,從而實現學一條、懂一條,學一篇、透一篇。”馬世瑜說。
除此之外,建民街道黨工委還制定了“學習落實周督導制”和“學習動態周上報制”,明確街道紀工委和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每周通過查看資料、談話了解等形式,為各支部提出指導意見。各支部每周用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方式,通過微信群、郵箱、QQ、紙質文檔等,向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上報一周內學習進度、學習內容、活動方式等。
“具體怎么學?怎么才能在轄區內營造出一個比學氛圍?怎么才能激發廣大黨員的學習熱情?怎么讓學習形式多樣化?怎么在學習中增進支部凝聚力?”經過征求各支部意見,結合全區黨史學習教育安排部署,最終“五條措施”應運而生。
“這些措施的出臺,給我們指明了方法,我們結合這些措施,把學習課堂搬到無土栽培蔬菜大棚里,讓黨員在現代化農業園區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忠誠村黨支部副書記吳斌說。
在指導過程中,建民街道黨工委要求各黨支部根據學習情況,分階段分專題開展集體學習研討,開展黨性分析、檢視存在問題,引導黨員發表觀點、相互交流;為各黨支部黨員配發黨史學習教育專用筆記本,以筆記形式記錄學習過程,積累黨史知識,保證學習效果;觀看紅色影片、參觀紅色基地、聽取紅色黨課后,各黨支部黨員撰寫心得體會。
“我們在持續抓好黨史學習教育的同時,聚焦民生實事、群眾訴求和基層發展實際,大力實施惠民行動和志愿服務活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談到下一步如何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建民街道黨工委書記徐信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