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吳亞君 周濬)初冬時節,走進漢濱區建民辦忠誠現代農業園區馮家壩蔬菜基地,工人們正忙著起壟、施肥,到處呈現一片忙碌的景象。“今年冬天蔬菜價格好,最近大棚里的白菜、甘藍等蔬菜長勢正旺。”忠誠村黨支部書記、園區負責人劉瑞紅介紹道。
地處月河、漢水交匯處的忠誠村,距離安康城區約2.8公里,2010年以前全村沒有支柱性產業,作為30余年的基層支部“掌舵人”,劉瑞紅發現在城鄉接合部種植設施大棚蔬菜可以帶領群眾致富,于是就組織216戶村民將800畝土地承包經營權以800元每畝的價格作為股本參股建園,參股農戶除畝均年獲得800元保底分紅外,還可以通過反租倒包的方式獲得經營收入,或者通過參加勞動獲得薪金收入,實現了集體和農戶雙促進、雙提高。
忠誠村將村集體產業發展資金290萬元入股到天瑞塬公司,將政策性項目資金1500萬元投入到與天瑞塬公司合作建設的500畝設施大棚中,村集體占股70%,2020年經營收益分配286萬元。其中40%收益用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配,實現了戶戶受益、人人得利。
村集體入股資金流向哪里?誰來監管?忠誠村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就建立起了支部掌舵、人人負責的機制。“我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突出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支委委員、黨員等力量,村‘兩委’班子成員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推動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建立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進行周議、月評、季分析,發現苗頭及時糾正,保證集體經濟的正確運行。”劉瑞紅說。
近年來,漢濱區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促進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管理規范化、信息化,區財政投入14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了漢濱區農村產權綜合管理平臺和“銀農直連”資金支付審批系統,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使用大數據系統化管理模式,將村級資金支出管理由“層層轉”變為了“直通車”,村報賬員只需在管理系統中發起支付申請,經村、鄉鎮(街道)審核、審批后,可直接在系統內完成資金支付,形成村級賬戶資金流轉閉環,讓集體經濟全程在陽光下運作,有效化解了資金管理風險。
據了解,漢濱區355個村集體經濟收益全部“清零”,2020年村級集體經營收益5887萬元,并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村集體資產全覆蓋,達到了集體經濟有發展、資金安全有保障、干部清廉看得見、群眾參與有途徑,密切了干群關系,獲得了多贏效果,從根本上解決了集體資產監管難、財務核算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