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楊 羅妍
初冬清晨,薄霧環繞,驅車通往漢濱區沈壩鎮橋頭村的山道兩旁,桑樹隨處可見。
在這個群山綿延的秦巴腹地,方益平的“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坐落在這里。幾個周前,方益平剛剛把今年收購的蠶繭里的最后一批加工成絲。
“一棵桑樹、一只蠶繭、一根蠶絲,就是我們橋頭村致富的希望,我就想著把這一片荒山變成‘金山’,和老鄉們一起生活越過越好。”說起自己的產業,略顯靦腆的方益平打開了話匣子。
今年41歲的方益平是土生土長的沈壩人,在同鄉人眼里,方益平是個成功的小老板,不但干過煤礦生產承包商,還在大城市承包建筑工程,小日子也過得十分愜意。
2016年沈壩鎮黨委政府提出“俊才返鄉共建小康計劃”,呼吁能人志士返鄉創業,在政策推動和鄉情感召下,在外打拼多年的方益平毅然放棄在外高薪職業,心念歸途,舊燕歸巢,準備在家鄉大顯身手,干出一番事業。
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加上沈壩鎮悠久的興桑養蠶歷史,經過多方走訪,方益平將目光鎖定在蠶桑產業上。“一批蠶只需要一個月左右就可以看到收益,時間短、見效快,再適合不過了。”方益平說。
說干就干,在沈壩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7月,信心滿滿的方益平投資100余萬元,成立了漢濱區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余畝種植桑葉。
“剛開始缺乏技術指導、飼養不科學、管理也不到位,不但桑樹長勢差,買回來的蠶苗也全軍覆沒了,那段時間桑樹簡直成了我的‘傷心樹’。”回想起創業初期的坎坷經歷,方益平歷歷在目。
不甘心的方益平為了夯實技術基礎,不僅多方面組建教授專家團隊,長期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自己更是拜專家為師,誓要啃下養蠶技術這塊“硬骨頭”。
“蠶寶寶對環境要求極高,特別是蠶室的消毒殺菌和溫度濕度很重要,一旦發現有異樣,就要及時進行處理,避免感染擴散。”如今的方益平,已掌握了一套成熟養蠶技術,在方益平的帶領下,橋頭村近乎所有村民都開始從事種桑養蠶事業。
“不用外出打工,20來天就能賣一批蠶繭,就像按月領工資,為啥不干?”
“方益平腦瓜活又誠實守信,我們賣了繭子給合作社,還能在此務工,家里有事馬上就能回去!”
“以前我們村哪有什么產業,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不外出打工又沒有經濟來源,現在可好了!”提起方益平,村民們說得頭頭是道。
以蠶桑為增收致富的法寶,方益平不滿足于簡單種桑養蠶,他挖掘傳統蠶桑產業潛力,使其規模化、系列化,做精蠶絲特色產品,串起了一條從栽桑建園、小蠶集中共育、大蠶分散喂養、全程技術培訓、蠶繭統一回收、烘繭繅絲制被、蠶蛹綜合利用的生態產業鏈。
僅4年時間,橋頭村高標準桑園面積迅猛擴展到1300畝,相繼成立了5個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標準化蠶室3處2000平方米,年可養蠶800張,建成小蠶共育室1處150平方米,年育小蠶800余張,蠶絲被加工作坊1處,年生產蠶絲被2000余床,綜合產值達600萬元,所生產的蠶絲被銷往全國各地,獲得消費者一致好評。
2019年以來,漢濱區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蠶桑基地被省農業農村廳授予“陜西省蠶桑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方益平先后被評為“漢濱區脫貧攻堅致富帶頭青年標兵”、“第八屆漢濱區十佳青年”、“安康市十大養蠶狀元”、“安康市返鄉創業優秀企業家”、“安康市脫貧攻堅貢獻獎”等多項殊榮。2021年適逢橋頭村兩委換屆選舉,方益平被村民們選為橋頭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跟著方書記干,準沒錯!”在方益平看來,這句話就是村民們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這是我的家鄉,我在家鄉的鄉村振興中扛有一份責任。”苦盡甘來后,方益平看著腳下的桑樹越長越壯,村民們的腰包逐漸變鼓,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