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饒成文 陳寧
近年來,漢濱區大河鎮緊緊圍繞“建成北部山區中心城鎮”的總目標,因地制宜,興產業、穩就業,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群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謀劃出了新路子。
走進大河鎮金倉小區,幾家新社區工廠里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在康悅銘工藝品有限公司內,脫貧戶徐世紅正在認真地裁剪、縫制毛絨玩具。提起現在的好日子,她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就住在這個小區,去年3月份到廠里來上班,老公長期生病,還有小孩在上學,現在照顧家人很方便,一個月工資也有兩三千元。”徐世紅很滿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增加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大河鎮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陸續引進毛絨玩具、制鞋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90后劉守杰創辦的景鑫鼎昊鞋業有限公司就是大河鎮通過招商引資落戶的企業。劉守杰在大河鎮開辦了三個鞋業加工廠,帶動周邊140多名群眾就業。“我就是大河人,以前在外務工,進過工廠,開過工程車,還開過酒店。后來跟著一個朋友加入了制鞋業,覺得收入利潤可觀,還能帶動更多人就業,就從2019年開始返鄉創業。”在劉守杰的動員下,外地務工的40多名大河人紛紛返鄉進廠,成為大河鎮新社區工廠的技術骨干。
為了幫助企業落地生根,大河鎮黨委、政府以甘當“店小二”的服務意識積極主動作為,統籌規劃,將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建設與新社區工廠同步規劃、設計,并配套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利用標準化的廠房、優惠的招商政策、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了一些企業落戶大河鎮。
“大河鎮目前有8家社區工廠,帶動就業人口653人,其中脫貧人口和三類戶共計128人,月平均工資2800元,為群眾穩定增收和鞏固脫貧成果奠定了基礎。”大河鎮組織委員唐波介紹。
產業發展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為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河鎮將農業產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助力群眾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小河村位于漢濱區北部,距大河鎮集鎮1.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小河村黨支部積極探索出“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黨建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入社勞動、入股分紅、產業帶動、反租倒包”的方式,創建了小河村循環經濟農業園區。
“園區共流轉土地687畝,其中368畝為生豬養殖產業,300畝為蔬菜保供基地。截至目前,該園區通過流轉土地帶動農戶127戶,其中脫貧戶29戶72人。”小河村黨支部書記潘德鋒介紹。
今年3月,潘德鋒精心謀劃的大棚蔬菜園區馬上就要動工了,考慮到園區缺乏管理人員,潘德鋒準備給在外做裝修生意的兒子打電話,動員他回到村里,幫忙把大棚蔬菜產業做好。“年輕人頭腦靈活,我把兒子喊回來工作,也是給村里年輕人帶個頭,只要勤勞踏實,回鄉創業也能賺錢。”潘德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