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謝鑫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晚飯后,在漢濱區五里文體中心廣場,前不久建立的五里社區鑼鼓隊正跟著老鼓手的敲打節奏熱火朝天地練習。
“以前怕過節假日和周末,兒女們都過來,麻煩得不行,但現在又盼著過,就想跟孩子們聚一聚。”年過六旬的村民李大爺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時他在家除了忙忙農活,就基本沒啥事了。白天,他的活動范圍就是自家院子、村頭田地,晚飯后看看電視或刷刷手機。“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但總覺得少點啥。有時也會羨慕以前的農村生活,大家沒事聚在一起敲敲鑼鼓,樂呵樂呵。”李大爺說,村里一些會敲鑼鼓的,有的年紀大不玩了,有的跟兒女到外地生活,隊伍散了,組織不起來了。
“很多老人除了打牌、聊天、看電視外,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匱乏,有的甚至一片空白。”五里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副站長李永樂說,現在農村家庭不僅“空巢化”嚴重,農村老人“空心化”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進城打工,對留守老人的幸福感造成較大影響。
多年來,敲鑼打鼓一直是五里鎮的民間傳統藝術,也是農村歡樂喜慶和業余活動時必不可少的內容。李永樂決定重建鑼鼓隊,把農村業余生活的快樂找回來。
原本認為建立鑼鼓隊是件容易事,但經調查摸排發現,難度還不小,沒有器材,沒有專業老師。五里鎮得知這些困難后,立即協調鎮文化站為五里社區免費配備全套的鑼鼓器材,請來當地有經驗的鑼鼓演奏老師柳花安擔任鑼鼓隊隊長,從手勢、步伐和節奏等方面手把手教。
“剛開始覺得敲敲打打很容易,但學了后才發現有難度。”村民張大爺是個門外漢,跟著老師從最初的簡單手勢動作開始學習起,老師不厭其煩地給大家示范。學完后,他回家還找筷子代替鼓槌在廢舊臉盆上練習,用拍手代替打鑼。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及和隊員們的磨合,重建的鑼鼓隊從最初的單打獨斗到現在的整齊劃一,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一敲這個鑼鼓,小病都沒了,精神特別舒暢。”李大爺加入鑼鼓隊后,高興得合不攏嘴,現在孩子們也能放心在外打工了,同時把五里社區的鄉愁也找回來了。“感謝村‘兩委’班子為我們老年人做的這些事情。”李大爺說,村民在這些文娛活動中既增進了感情,又找回了快樂。
鼓聲鏗鏘,鑼聲陣陣,催人奮進。李永樂在重組鑼鼓隊的同時,開始收集整理村里以前傳下來的曲譜,通過保護、傳承,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
“鄉村振興,文化是‘魂’。”李永樂介紹,鑼鼓這種表演形式在村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借著重建鑼鼓隊,村“兩委”班子注重引入新時代文明新風尚,讓群眾積極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同時,社區在農村新生活上繼續投入資金,組織開展廣場舞、唱歌、拉二胡、象棋比賽等活動。
現如今,通過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五里鎮五里社區激發了村民們的“精氣神”,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下一步,該社區將把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力培育文明鄉風,帶動群眾移風易俗,促進鄉村綜合治理,給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