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柯賢會
初夏時節,走進漢濱區縣河鎮毛壩村,只見藍天白云下,草木蔥蔥、鳥語花香,清澈的小溪沿著村落潺潺流過,寬闊干凈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民居、田間忙碌的農民……儼然一幅鄉村美產業旺的生動畫卷。
“農業與旅游的融合是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推進鄉村振興走深走實的重要手段。我們結合毛壩現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依托美麗鄉村建設,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奏響了鄉村振興新樂章。”縣河鎮毛壩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成英娟告訴我們。
今年27歲的成英娟,2017年大學畢業后在西安工作,為了家鄉發展,2018年她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毛壩村擔任村文書助理。2021年,村兩委會換屆,她又接過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重擔。從此,她撲下身子開展工作,走進田間到地頭,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為村里找準發展方向,激活“沉睡”自然資源,促進產業發展,扛起鄉村振興的大旗。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村整體環境的重要保障。我們從美化農村環境入手,年年有計劃,天天見行動。”成英娟告訴我們,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以“安全出行、安全飲水、安全用電、聯絡便利”為目標,啟動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設,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通過庭院改造,村民們積極種樹、種花、種藥材,很多村民還在房前屋后搭起大棚,種植蔬菜瓜果,家家有特色,戶戶有看點,村民庭院也煥然一新。
農村人居環境的巨大改變,不僅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推進了鄉村的產業發展。村上以深化黨建引領為抓手,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以魔芋、養蜂產業為主導,按照“黨支部+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帶動長存、宏遠兩個養殖大戶,以裕芳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發展種植產業400余畝、養蜂200余桶。
農旅融合不僅提升了村莊“顏值”,也擦亮了鄉村振興“底色”,更讓村民嘗到了發展的甜頭。“以前一遇到下雨天,我們村道路就會泥濘不堪,現在再也不用擔心了,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村變了樣,讓我們過上好日子!”78的李老伯感激地說,“村里不僅修建了村道、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還新建了百姓大舞臺,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環境好了,村子美了,越來越多來自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綜合經濟效益就來了。成英娟和村上順勢而為,利用安平高速公路穿村而過的交通區位優勢,加快“產業發展區”“農業種植區”“旅游開發區”建設,以自然山水為依托,按照秦巴古韻、靈山秀水打造特色民宿,讓游客充分享受到傳統民俗的生活體驗,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走進村民周先生家中,一棟民居在陽光下顯得熠熠生輝,極目遠眺,美景盡收眼底。“在村里的引導和支持下,我將房屋改造成了農家樂和民宿,現在不僅居住環境好,還有好收入!”周先生熱情地為我們倒上一杯春茶,端上牛肉干、水果。“現在村子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今后的日子將更好。”
“鄉村振興是一片沃土,我將帶著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盼,用時不我待的銳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英娟對毛壩村的發展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