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濬 胡光雲
伏羲山下,壩河中游,錯落有致的安置點、多彩的田野、連綿的青山與環繞社區的河流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現代農村秀美畫卷。
壩河鎮斑竹園社區位于漢濱區最東端,2021年11月,漢濱區農業農村局派駐斑竹園社區工作隊入駐開展工作,第一書記沈孝軍和隊員劉哲、李運浩以社區為家,一步一個腳印真抓實干,幾百個日日夜夜,一件件民生實事,記錄著斑竹園社區推進鄉村振興的鏗鏘腳步,也留下了工作隊為之奮斗的身影。
助推基層治理“上臺階”
在基礎設施方面,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貫通了繁榮村15組與斑竹園社區25組、伍家灣村9組與斑竹園社區3組、二郎村4組與斑竹園社區11組道路。擴寬改造了平旬路口至一橋頭道路,建成了社區紅白理事館,完成了人飲水管網改造和污水處理廠建設。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他們積極奔走,為斑竹園社區產業發展爭取技術與資金支持。目前,社區發展陸基養魚1100平方米、烤煙種植110畝、設施蔬菜50畝、露地蔬菜100畝,生豬養殖年出欄2000頭,建成糧食保供基地130畝。
在各項基層治理工作中,工作隊將社區群眾生命安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工作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積極向派出單位和對口部門主動協調,爭取財力、物力、人力、技術等方面支持,助推斑竹園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
搭建干群關系“連心橋”
斑竹園社區距離市區較遠,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但他們快速“入鄉隨俗”,懷著一顆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心,以社區為家,把群眾當家人。
為迅速摸清斑竹園社區群眾居住情況,他們行走在鄉間小路、田間地頭,頻繁開展入戶走訪活動,一邊介紹自己一邊宣傳政策,了解農戶“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將防返貧動態監測工作壓緊壓實。
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下,他們贏得了社區群眾的認可。現在,無論走到哪一片,都有群眾熱情地招呼:“沈書記、劉哲、李運浩你們來啦,今天又有什么好事情給我們說呀,快進屋坐。”
為給群眾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他們在合療與養老繳納工作中不漏一人地進行催收工作,對于文化程度低、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群眾,他們都會為其提供“上門服務”,手把手教會操作。
扮靚美麗社區“高顏值”
人居環境整治,是當前鄉村治理工作的“重頭戲”,他們主動擔責,將汗水注入社區美化亮化、建設和美鄉村工作中。
兩年來,新建垃圾亭25處、擺放垃圾桶100個,購買垃圾運輸車1輛,改廁100戶。組織社區54名公益崗每人分段包干,每周一、三、五對道路進行清掃,在清掃面積大、任務重、人力配置不足時,工作隊總是沖在最臟最亂的溝溝道道里,為群眾做正確的清掃示范。
為使社區有景可觀,他們在社區主要干道張壩路旁播種格桑花、爬山虎等綠色植物。針對社區小水溝多次出現排水困難、存在發黑發臭現象,第一書記沈孝軍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將排水口擴大,徹底解決了排水不通暢的問題。
充實居民群眾“菜籃子”
移民搬遷以后,社區群眾的住所從滿天星變成了一盤棋。從群眾口中得知,他們沒有菜園子,吃根蔥都要出錢買。吃菜難的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到了工作隊。
經過大家的集思廣益,最終確定了將撂荒土地進行流轉、給搬遷戶分配愛心小菜園的解決辦法。同時,他們協助社區支部與經營主體建設蔬菜保供基地,在解決群眾吃菜難的同時,也給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收入。
為幫助群眾建好菜園子,工作隊與派出單位及有關部門協調,免費給農戶發放辣椒、黃瓜、西紅柿、茄子等菜苗。協助社區支部與天瑞塬公司簽訂合同,發展新西蘭南瓜種植,由天瑞塬公司提供菜苗并保底回收,還整合沒有外出務工的農戶力量,引導農戶發展庭院經濟。
他們實時關注群眾所需,全力醫治群眾“病痛”,充實群眾“菜籃子”的同時,也鼓足了群眾的“錢袋子”。
現在的斑竹園社區,群眾與工作隊員、黨員干部心連心,社區人居環境呈現高顏值,群眾“錢袋子”鼓足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