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劉佳欣
眼下,正是蜂蜜收獲的季節。在漢濱區縣河鎮財梁社區的中蜂文化園內,上百只蜂箱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山坡上,產業園負責人王樓正和技術員一起割蜜、搖蜜、裝蜜……看著色澤金黃、晶瑩剔透的蜂蜜,他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縣河鎮財梁社區山大溝深,有較大的林地面積,蜜源植物種類多達20余種,有著良好的養蜂條件。近年來,財梁社區通過發展中蜂養殖,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鋪就鄉村振興“甜蜜路”。
王樓今年32歲,是土生土長的縣河人,18歲高中畢業后南下打工,2022年4月,他走上回鄉創業之路,選擇養蜂。他通過走訪老蜂農、外出參觀培訓等方式學習現代化科學養蜂技術,逐漸掌握了蜜蜂的習性、環境需求以及傳統的養蜂方法。
2023年,王樓收割了1000多斤蜂蜜,創收十幾萬元,這讓他更加堅定了發展養蜂產業的信心。他不斷壯大園區養蜂產業的同時,還把園區附近自家的老房子進行了裝修,開辦了農家樂。每逢節假日,都會有人到中蜂文化園游玩。“目前,我在中蜂文化園這里養了130多箱蜜蜂,今年還想在村里再選一個地方發展個上百箱。”王樓說。
致富不忘桑梓。在尋找高品質蜜源和養蜂基地的同時,王樓免費向有蜜蜂養殖技術的留守老人、脫貧戶以及想養蜂的村民提供蜂具,與他們簽訂蜂蜜收購合同,帶領他們一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財梁社區與他常年合作的農戶超過20戶。
“以前就是自己種點莊稼,在集鎮周邊打點零工。自從社區有了這個中蜂文化園,我就來這里務工了。”50多歲的張世武說。他拿起一格蜂板一抖,把蜜蜂驅趕開,接著從包里取出小刀輕輕刮去了蜂板上附著的蜂蠟,“現在可以去搖蜜了,待會兒把蜂板放進搖蜜機,快速轉動手柄,蜂蜜就會被甩出來。”
財梁社區的中蜂文化園不僅解決了村里群眾收入單一的問題,還為一些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勤勞的張世武被選為產業基地的技術員,他在家里養蜂60多桶,還在王樓的基地務工,不用出門一年都能掙不少錢。
財梁社區是中國建設銀行定點幫扶村,在他們的幫扶支持下,財梁社區中蜂文化園注入項目資金,不僅融入文化元素,完善硬件設施,增加休憩廊架、景觀花池、休閑座凳等,還引進了20多個智慧蜂箱,通過手機端,就可以知道蜂箱內的溫度、濕度以及蜜蜂的進出頻率等相關數據,從而可以及時準確掌握蜂群的近況,提升蜜蜂的養殖水平,提高蜂蜜生產品質。
“今年,我們引進了一家蜂蜜加工企業,準備繼續把中蜂養殖規模擴大,讓更多村民學習養蜂技術,爭取使養蜂向規模化、產業化轉變,讓‘甜蜜事業’進入到更多農戶家,讓中蜂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中國建設銀行總行駐縣河鎮財梁社區第一書記張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