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鐘劍 奕涵 張昊
屋外寒風瑟瑟,室內暖意濃濃。進入臘月,漢濱區鐵路幼兒園的一次班會課上,大三班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孝義”主題踴躍發言。
“我覺得孝義是尊敬長輩、關愛家人;孝義就是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班級,愛我們的老師;孝義是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我覺得孝義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累了,給他們倒杯水、捶捶背。”孩子們稚嫩質樸的話語不僅生動地詮釋了對“孝”的感悟,同時把對長輩的尊敬愛戴、對孝義的理解與真摯情感延續到了生活和成長中。
“我們從3至6歲兒童年齡特點出發,融‘孝義’教育于一日生活,通過打造孝義文化長廊,設置‘孝義故事手繪墻’‘孝義智慧故事機’‘孝義游戲場’‘孝義閱讀吧’等,積極營造多元立體的‘孝義’文化氛圍。”漢濱區鐵路幼兒園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朱曉紅介紹。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入推進孝義善舉培育工程走深走實,引導教體系統廣大師生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成重孝尚義的良好品行,攜手共建孝義校園。目前,僅漢濱區就有273所中小學增設“孝義課堂”,建成孝義校園89個。全區共獲得市級以上德育先進集體44個,省市級德育先進個人62人,區級以上優秀教師360人、新時代好少年282人。
一大早,漢濱區關廟鎮文化村“愛心食堂”的廚師們就忙碌了起來,開始為村里70歲以上的獨居和留守老人準備早飯。“愛心食堂”外,左鄰右舍相處幾十年的老兄弟、老姊妹圍坐在一起,一邊烤火一邊閑諞,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漢濱區關廟鎮文化村愛心食堂負責人李輝智說:“‘愛心食堂’采取自愿的方式,每月交一百塊錢,家里70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在周一至周六‘免費’用餐。”
據了解,2022年6月,漢濱區關廟鎮文化村為了解決村里70歲以上獨居和留守老人的實際困難,村委會和鄉賢五老通過開展道德評議會,共同探討,一致決定在六、七組集中一個“點”通過建設“愛心食堂”,開展互助養老模式。同年12月24日“愛心食堂”正式開始運行,至今已運行兩年多。
漢濱區關廟鎮文化村黨支部書記李輝普說,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化村將持續辦好愛心餐廳,大力弘揚孝義善舉,大興孝義新風,建設和美鄉村。
行走在漢濱區老城街道的大街小巷,不僅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年味,還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孝義氛圍,培新街社區“窗簾行動”“戲曲自樂班”讓老人們事事有人操心、生活多姿多彩;大北街社區定期組織開展健康講堂,讓老人們健康有人呵護;老城社區打造“智慧養老”平臺,建設孝義長廊、孝義巷、孝義食堂、老年大學,讓孝義文化代代相傳。
“我們將孝義善舉培育工程作為街道的一項重點工作常態長效推進,以‘智慧養老’為媒介采取公辦民營的形式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處,搭建孝義長廊、孝義巷、孝義食堂、老年大學等多元化載體,讓孝老愛親風尚遍地開花,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老城落地見效。”漢濱區老城街道辦宣傳統戰委員汪雯雯說。
“社區的孝義宣傳做得比較好,社區的氛圍也好,都知道要孝敬老人、愛護兒童。”老城辦大北街社區居民楊小娟深有感觸。
建設孝義校園、愛心食堂、打造孝義社區,讓老人們安享晚年,現如今,全市各地正以“孝”帶“德”,以“義”促“業”,全力打造“孝義文化”,讓崇孝尚義蔚然成風。
池河鎮西苑社區是石泉縣最大的搬遷安置社區,根據社區居民需求,西苑社區配套建設包含圖書閱覽區、親情聯絡區、文體活動區、多功能教室、手工室等多個功能區的兒童成長家園,并在假期招募教師或大學生組成志愿服務隊伍,提供日間照料托管、假期作業輔導、興趣才藝培養等服務,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安全溫馨、舒適快樂的學習、生活環境。
西苑社區兒童王琰說:“我平時在家都是跟爺爺奶奶住,作業爺爺奶奶也不會教我,自從到了這個社區,我就可以參加舞蹈、太極等興趣班,不會的作業也可以問這里的老師,讓我的假期更充實了。”
在紫陽縣煥古鎮,當地精心編排大型實景劇《義渡風云》,通過生動的表演,傳遞劇中“感恩”主題。同時,煥古鎮還建設了集家風文化展覽館、義渡文化廣場、“7·18”抗洪搶險紀念館、孝義景觀小品等元素的“孝義文化一條街”。游客在品香茗,賞美景的同時,還能深切體驗到“孝義文化”的獨特魅力。
旬陽市白柳鎮白柳社區廣泛設置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明星榜”,引導廣大群眾見義勇為、孝老愛親;城關鎮把家庭作為孝義善舉培育的細胞,大力實施家規家訓“掛廳堂·記心堂”“講述家風情懷”行動,強化感恩教育,恪守孝行道義,開展多場次孝義主題巡回演出,彈奏出孝義善舉最美音符。
聚焦孝義校園、孝義機關、孝義鄉村、孝義社區、孝義家庭、孝義企業……如今的安康大地,孝義善舉已成為人人愿為、人人能為、人人可為的自覺行動,“孝”的觀念已經融入到了每個群眾的精神世界,“善”的意識已經根植群眾內心深處,一張“陜南首善之地、全省民風高地”的新名片正散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