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鄭運祥
如何把鄉村廣大貧弱勞力聚集起來發展,真正實現“人無閑人、地無閑地”?漢陰縣蒲溪鎮盤龍村大力推行的村級勞務公司和貧困戶脫貧互助團隊,無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地處蒲溪鎮北部的盤龍村,轄20個村民小組1052戶3360人,其中在冊貧困戶229戶553人。近年來,該村通過引進投資主體,加上本村合作社帶動,規劃打造出了“一軸、兩區、多節點”的產業發展格局。
為把全村有勞動力的人口都嵌入到產業發展鏈中,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2018年11月,盤龍村支部書記顏顯琴注冊成立了“安康新型益農勞務咨詢信息服務公司”,將全村60余個勞動力集中到一起,由她來統一安排調配。
“以前村里的合作社和公司要找人干活,都是我騎摩托車挨家挨戶去喊,要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現在成立公司后方便多了,有啥活我都方便聯系安排。”顏顯琴這樣解釋成立勞務公司的初衷。
沿盤龍村內的田禾河蜿蜒至蒲溪鎮區,5公里長的河溝兩岸栽種了紅桃樹,這是盤龍村著力打造的10里桃花帶,它還有一個極具詩意的形象定位——“三生盤龍、十里桃花”。
在河岸一處紅桃種植基地里,20多個貧困群眾正在進行除草等管護作業,其中有一位格外顯眼,相比于周圍四五十歲的壯勞力,她頭發都已花白,身材也矮小瘦弱。
“她叫方世菊,今年已經60歲了,住在田禾村上,家里就老兩口兩個人。她很能干,八九公里的山路,天天都要走下來干活,沒有間斷過。”顏顯琴說,這樣一位老人,2018年掙了4000多元,今年就已經掙了近2000元。
在顏顯琴的勞務咨詢公司里,像方世菊一樣的貧弱勞力還有很多,他們被組織起來主動干活掙錢,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自從成立勞務公司后,以前很多只靠低保的貧困戶都會主動來合作社干活,大家都是相互比著激勵著,熱情很高。”顏顯琴表示。
與盤龍村的勞務公司性質相似、功能不同的,還有他們的“自強之家”。這是由該村三馬農業種植養殖合作社牽頭建立的一個貧困戶脫貧互助團隊,主要組織村中的婦女等弱勞力,平時在合作社里做一些雜活,目前有成員27人。
這個大家庭里的“家長”——本村村民張翠琴,參與監督管理成員的日常務工安排。“我們通過檢查、考評,采取積分獎勵的辦法,來幫助養成大家的自主脫貧、勤勞致富的好習慣。”張翠琴介紹。
張翠琴口中的積分獎勵,是“自強之家”對于會員的激勵措施之一。合作社通過出資成立積分獎勵超市,會員按照日常勞動績效積分,在超市里兌換相應的生產生活用品。
如今,在盤龍村,“進公司干活掙錢”成為了一種“潮流”。村級勞務公司和“自強之家”組織,真正把全村廣大勞動人口聚集起來,因人分配工作、按勞獲取報酬,極大地調動起了鄉村振興路上的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