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靜雯
漢陰縣以秦嶺、巴山、鳳凰山、漢江和月河形成三山夾兩川之勢,月河沿線土地平坦肥沃,盛產瓜果蔬菜,漢江兩岸海拔較高,光照充足,適合茶樹生長,全縣按照“南茶北果川道園”的整體布局來規劃產業發展,以茶葉、蠶桑、獼猴桃為三大主導產業,促成產業集中化、規模化、現代化。
在秀麗的漢江北岸,與峭立的鳳凰山相望,群山延綿的漩渦鎮金星村,全村發展茶葉產業園5000余畝,一層層梯田式茶園,像一條條絲巾在群山間飛舞、纏繞,山頭綠意盡染,原本寂寞的山頭充滿了圓潤和靈氣。陜南人素來有喝茶的習慣,無論男女老少,早起和午后必要泡上一杯清茶,喝了提神醒腦。
茶產業也成了當地人致富的“金葉子”,有勞動力的家庭素來就會種上幾畝茶樹,一來可以供自己喝,二來也可以加工售賣,但因為規模不大,所以沒有茶葉加工廠,都是家庭作坊式手工制作,非常原始,非常生態。脫貧攻堅以來,按照整縣的產業發展規劃,沿江的漩渦鎮和漢陽鎮各村建立產業專業合作社,集中大力建設茶葉產業,擴大園地規模,新建了茶葉加工廠。春天,綠葉剛剛冒尖,采茶女已經唱著山歌,穿紅戴綠走進茶園,為山頭增加了一道亮麗的色彩。
說到產業建設,不得不說一下漢陰縣的蠶桑。漢陰平梁鎮數千年來一直有養蠶歷史,以前百姓靠蠶桑養家糊口,只要精心飼養,旱澇保收。如今,蠶桑產業為群眾脫貧致富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根根銀絲就是搭建群眾脫貧致富的橋梁。
搬出大山,走進城鎮,已經成為很多深山老百姓的共識。脫貧攻堅期間,漢陰縣有17900余人從偏遠山區搬進了城鎮定居,實現了下雨天出行腳不沾泥的美好愿望。
該縣創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扶“138”模式,就是在搬遷社區建立一個支部統領、三大載體支撐、八個中心服務的管理體系。一個社區成立一個黨支部,負責搬遷社區各項工作的組織協調;社區居委會負責社區管理工作,將黨建、物業、就業、平安建設等納入網格化管理,一個社區至少建一個社區工廠和一個產業專業合作社,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和穩定增收問題;小區內有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托管中心、民事矛盾調解中心、文體活動服務中心、紅白理事服務中心等8個服務中心,維護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
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勝仗,漢陰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根據自身實際,創新出諸多工作亮點,產業扶貧“三個一”做法、“11331”扶貧資金管理、“321”基層治理助力脫貧攻堅模式、“123”健康扶貧、“五個全覆蓋”教育扶貧、“交通扶貧和網絡扶貧等等,創造了漢陰歷史上眾多的前所未有。
走進漢陰,可以欣賞到風景如畫的鳳凰山云海和萬畝鳳堰古梯田,還可以在綠水繞青山的觀音河濕地公園愜意漫步,餓了有“漢水蒸盆”、白火石氽湯、燴面片、米兒饃、蕨粉皮、面魚兒等漢陰特色小吃,讓人舌尖生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