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睿
一條條寬闊整潔的水泥路,打通了脫貧致富“脈絡”;一個個產業合作社,拓寬了致富渠道;一排排新農村房屋,讓貧困戶笑容滿面……走進現在的漢陰縣漩渦鎮大漲河村,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新氣象。這一切,是市政協三年來腳踏實地深耕、肩扛責任扶貧的最好印證。
三年來,市政協立足大漲河村實際,組織和號召政協委員主動投身脫貧攻堅一線,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擔當,交出了一份黨和人民滿意的脫貧攻堅“政協答卷”。
交通不便是大漲河村發展的突出短板,也是脫貧工作的頭號難題。幫扶之初,該村僅有3條水泥路13.6公里,住戶多遠離村主干道,糧食、物資運輸多靠肩挑背馱,出行極為不便。
公路暢則財路通。為破解交通瓶頸,市政協積極協調項目資金,新建道路10條18.6公里,修建12條產業路,完成3條破損道路改造。此外,還修建了茨溝村至大漲河村12.75公里的旅游路,將大漲河拉進了“鳳堰古梯田農耕文化旅游圈”,為未來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條條道路的貫通,形成了聯通縣城、集鎮及周邊村的路網,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出行條件,促進了產業發展。
拔窮根就必須興產業,市政協經過充分調研,根據大漲河村資源稟賦和群眾發展意愿,幫助該村制定了“四個一千”的產業發展規劃,即發展1000畝茶葉、1000畝拐棗、1000畝甜玉米、1000畝黃桃、油茶、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
三年來,全村新栽和改造茶園2100畝;栽植拐棗2600畝,機關每年撥付資金10萬元對群眾管護進行獎補;發展黃桃、核桃等經濟林果1100畝;在發展長效產業的同時,大力提升短期產業效益,引進漢陰小倉公司建甜玉米基地1000畝,大漲河村群眾實現了戶均擁有產業園2畝以上。按照“利用甜玉米秸稈資源循環發展”的思路,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帶動全村肉牛養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村養牛規模達到300多頭。此外,引導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園區務工等多種方式創收增收,實現貧困群眾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
老百姓要過上好日子,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問題對大漲河來說尤為迫切。市政協從實際出發,創新提出“危改小集中”模式,在村內建成了9個安置點,對64戶貧困戶進行了小集中就近安置,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危房改造中新建選址困難、投工投勞能力弱等問題。同時,積極協調項目資金推動危改、搬遷工作,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168戶492人、易地搬遷97戶382人,徹底解決了群眾住房安全“揪心事”。
決戰脫貧攻堅,上下同心盡銳出戰,黨員干部始終沖鋒在前。市政協黨組高度重視,黨組書記、主席陳勇要求機關全體干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要求,把幫扶工作作為政協機關的頭等大事,他多次深入村組農戶,一線督戰。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馬曉旬20余次到村指導,走訪慰問貧困群眾,協調解決脫貧難題。機關抽調精兵強將組成駐村工作隊,全力以赴投入到大漲河村脫貧攻堅決戰中。34名機關黨員干部在大漲河村“認窮親、結窮友、幫窮戶”,想方設法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
唐培安常年奔波在市縣鎮之間,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各級幫扶力量,深入群眾抓落實,多次慷慨解囊,累計資助貧困戶1萬多元用于改造危房、發展產業、扶助子女上學;鄺吉勇臨近退休卻主動要求駐村,利用農技專長幫助村民發展產業,常年騎著摩托車走村入戶的身影,成為溫暖山鄉的一道風景;陳睿從寧陜小川村轉戰漢陰大漲河,六年如一日,始終奮戰在扶貧一線……
政協故事離不開委員身影,為助力大漲河村脫貧摘帽,市政協積極組織動員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參與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為群眾多辦、辦好民生實事。
鄭遠元委員公司旗下的遠元濟困慈善基金會,三年來持續對大漲河村大學生進行教育資助,慷慨解囊61.5萬元,累計資助在校大學生123人次;民建安康市委協調“壹基金”為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送去溫暖包;教文委組織專家到杜家埡小學開展國學講座,為貧困山村的孩子點亮希望之光……
三年來,市政協機關累計協調各類項目資金4882.3萬元,其中機關直接撥付79.1萬元,社會捐資捐助85.2萬元。通過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辦好為民實事,持之以恒的真情幫扶,大漲河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2020年底,39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301人全部脫貧,大漲河村一舉甩掉了貧困帽子,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