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友松 況小虎
漢陰縣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亙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境內資源豐富,月河川道土地豐腴,是安康市糧油、畜禽主產區,全國較少的富硒地區之一,境內50%的土壤富硒量達到中級以上水平,素有安康“白菜心”和“魚米之鄉”“富硒之鄉”的美譽。近年來,該縣搶抓與江蘇溧陽市協作的利好政策和機遇,在發展特色產業上主動“聯姻”,按下協作“快捷鍵”、搭建協作“連心橋”、辦好協“惠民事”、畫好協作“同心圓”,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路徑,讓漢陰在蘇陜協作產業發展上邁上了追趕超越的快車道。
高起點謀劃產業發展方向。一是研究部署為先,今年以來,先后召開研究蘇陜協作工作會議6次,出臺《漢陰縣2021年蘇陜協作工作要點》和《漢陰縣2021年蘇陜協作“三定”任務清單》,健全兩地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制度,簽訂《“十四五”溧漢協作框架協議》和部門對口協作協議,推動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消費幫扶、智志雙扶等工作不斷深化。二是特色產業落地為要,聚焦“生物材料、生態富硒食品、文旅康養”三大主導產業,通過實地考察,對接市場需求,相繼確定以茶葉、獼猴桃、蠶桑和“溧陽雞”、黑豬、大閘蟹等特色種養殖產業為主,延伸產業鏈發展生態富硒食品,雙招雙引做大做強毛絨文創產業,依托溧漢共建中小企業孵化園,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有效承接東部產業梯度向漢陰轉移。通過蘇陜協作發展一二三產業,2021年消費幫扶4284.24萬元,同比2020年增長39%,引進通孚毛絨玩具企業落地投產,已累計招引毛絨玩具企業19家,建成毛絨玩具社區工廠46家,年總產值達3.315億元,共吸納1508名勞動力就業。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累計投入蘇陜協作資金5624萬元,發展茶葉產業園4626畝、獼猴桃產業園1200畝、蠶桑產業園350畝,延長產業鏈,建成茶葉加工廠2處2041平方米,氣調庫6處11136立方米,蠶室6處3396平方米,花椒、黃花等烘干房3處650平方米。
高標準搭建產業協作平臺。一是擴大產業延鏈,共建產品消費扶貧示范平臺,推進產銷一體,引進建立江蘇優鮮到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多家企業和合作社特色農產品購銷協議,重點負責漢陰縣的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逐步延伸到標準化建設、推廣新產品,全力打造一條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銷售鏈條,讓漢陰農戶產品和深加工產品走出陜西,進入江蘇市場。二是善于補鏈,引進二三產企業入駐園區,發展毛絨文創產業、電子產業,對口簽訂銷售協議,達到有產品不愁銷路的終極目標。三是搭建平臺強鏈,組織30多家蘇企成立縣級蘇商聯誼會,凝聚企業家智慧,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為蘇陜協作添磚加瓦。
全方位保障產業技術需求。發展特色產業關鍵在人才技術支撐,憑借蘇陜協作的強勁東風,充分利用江蘇的人才智力資源優勢,在傾力資金支持助力漢陰產業發展的同時,持續采用“走出去學經驗,請進來做引領”干部人才培養雙培雙學機制,僅今年就選派2名副科級領導到溧陽掛職學習,選派農、林、衛、教、民政、文旅等22名專業技術人才到溧陽對口部門交流學習,并組織到溧陽實地研學舉辦干部培訓2期213人次,專業技術培訓本5期271人次。溧陽選派18名專業人才來漢陰傳經送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漢陰在專業技術人才培育、人才交流互動及特色農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技術支持和培訓,助力漢陰蘇陜協作產業振興。整合資源、帶貧益貧。堅持“政府扶持、市場主導、群眾參與”和“蘇陜協作、精準發力”的發展產業模式,利用蘇陜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帶動社區工廠和種養殖產業、電子電商等基地建設,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務工、訂單銷售等聯結機制,把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通過“點對點、面對面、屏對屏”就業服務機制,帶貧益貧效果顯著。
全過程服務產業生產發展。一是激活力,發揮蘇陜協作資金杠桿作用,為支持全縣企業發展壯大,緩解企業還貸、續貸期間的資金周轉困難,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漢陰縣創新設立企業還貸周轉金,2021年蘇陜協作資金投入550萬元注入還貸周轉金資金池,推動企業穩步健康發展壯大。二是提高招商引智服務意識,堅持“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嚴格落實《漢陰縣支持蘇陜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優惠政策》,全面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高效實施“跨省聯辦”服務,組建“政務服務+招商引資”工作團隊,提供面對面“保姆式”服務,確保招得來、穩得住、能發展。做強產業商品品牌,增加產業附加值,按照“一手抓新產品引進、一手抓傳統產品轉型升級”的思路,成立江蘇優鮮到家產業發展聯盟,打造“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富硒農產品供應基地12個,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4個,在溧陽開辦漢陰扶貧產品專館1個和6個消費扶貧專柜,2021年實現銷售農特產品543萬元,創新做法登上《中國鄉村》雜志。依托溧漢中小企業孵化園引進深圳新融實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落戶,總投資3.4億元,推動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