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凌功
近年來,漢陰縣鐵佛寺鎮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攬,因地制宜、靶向發力,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鞏固新民風建設成果,努力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7月,夏蠶已經進入收獲的季節。在共同村的養蠶室內,農戶們正在撿拾雪白的蠶繭,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堅持蠶桑這個中長期產業的基礎上,結合村小戶散的實際,發展樹下養殖產業。桑園里面養雞,既可以去除雜草,節約管護成本,也可以提升雞肉品質,還可以節約一定的飼養成本,可以說是一舉三得。”共同村黨支部書記章漢介紹。
產業的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也擴寬了村民的致富路。“今年光春蠶,我就承包了46張紙,生產的蠶繭就地賣給了蠶絲被廠,10萬元的現錢揣到了口袋里。”村民黃傳剛說。
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興旺。群眾吃上“產業飯”能夠讓小康路走得更穩更實。在安坪村,500斤晾干的香椿正在被分揀裝盒;在合一村,5000斤新產出的高山小土豆正在裝盒……經過前期的粗加工,商品的價格翻了3至4倍。近年來,該鎮通過產業帶動發展高標產業園區5000畝,發展淡水養殖和生態養殖,帶動300余戶群眾戶均增收5000元。
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該鎮堅持以整治亂堆亂放、亂倒亂扔、亂搭亂建,開展清垃圾、清污水、清違建、清雜物為重點,通過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帶動、農戶門前先進評比示范引領等行動,營造干凈整潔、宜居宜業的農村人居環境。
在漢銅路旁,李莊村的志愿者和村干部在清理一塊空地上堆放的木材和垃圾,清理干凈后還在上面補栽綠植。“今年,鎮上讓上報了本村環境治理的頑疾點位,要求鎮村干部分片包抓治理到位,這是我的責任區。”李莊村黨支部書記陳遠松說。
按照“綠色、舒適、美觀”要求,該鎮以人居環境整治示范年為抓手,以實現道路和居住景觀化為目標,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此外,為了確保居民門前衛生清掃形成長效機制,該鎮通過推行“干部聯戶、門前四包”制度,166名鎮村干部包抓轄區居民衛生,確保居民門前環境治理工作落實到位。
“今天說防詐騙,血汗錢保安全,陌生人不要信,小便宜切莫貪……”在該鎮集鎮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村干部汪海東正在給群眾進行防詐騙宣傳。
今年以來,該鎮依托“321”基層治理模式,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采取“宣講+活動+互動”方式,以村(社區)為單位成立了11個宣講團,通過拍攝短視頻、動員群眾編排節目等,用更接地氣、更具活力的方式,為群眾宣傳思想、政策、文化。
為了把文明新風吹進群眾的心坎里,該鎮將新民風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相結合,利用原有的“四會組織”,實現鎮村“實踐所、實踐站”兩級服務陣地全覆蓋,并且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通文化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該鎮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開展各類活動30余次,完成注冊志愿服務組織25個,登記志愿者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