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小明
春回大地,草木蔓發。在朝陽的照耀下,位于漢陰縣鐵佛寺鎮的銅錢村已煥發出春日的氣息,該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賴延兵一大早便帶著3名護林員登上了全鎮海拔最高的素珠嶺主峰,開始了新一天的巡山巡林,履行著春季森林防火第一線的責任。
鐵佛寺鎮地處漢陰縣最北端,境內群山環繞,林地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90%以上,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是全鎮的首位主導產業。作為全縣生態產業的重要布局區域,也承擔著筑牢北山生態屏障的重要使命。近年來,該鎮全面深化林長制工作落實,從責任、措施、價值、宣教四個維度著手著力,為守綠護綠作出了積極貢獻。
把責任主體夯實到人
從懸掛在醒目位置的林長制責任公示牌上可以看到,鐵佛寺鎮現有鎮級林長13名、村級林長51名、護林員118名,按照分片包抓、屬地負責的原則,鎮村兩級林長直接負責全鎮131平方公里林地和120平方公里天然林的具體管護工作。 而林長責任“上榜”只是第一步,該鎮強調把林長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實行了三級林長“逐級簽字背書、逐一劃定責任、逐項考核獎懲”的閉環責任制,即鎮級林長同村級林長簽訂目標責任狀、村級林長同護林員簽訂履職盡責承諾書,分別明確各自責任林區和職責條款。在此基礎上綜合林長日常巡林的過程導向和所轄林區無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結果導向,嚴格按月通報、季度考核、年度問責問效,有力確保了林長責任體系協調有序、高效順暢。
上好“緊箍咒”、樹好“指揮棒”是倒逼林長履職的硬舉措,選好、用好、管好護林員則是強化林長責任的有力補充。該鎮充分考慮有利于巡林護林的各種因素,針對性選配了96名責任心強的生態護林員,并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定期對其組織業務培訓和實績考核,以護林員能履職、會履職、履好職促進林長責任制的全面落實。
把管護措施落實到山
強化林長巡林是管好林區的基本保障,鐵佛寺鎮把所轄林區以大小山頭為單位細分至鎮、村級林長和生態護林員巡林區域,巡林工作運用GPS系統和手機APP實時定位并上傳巡山軌跡,確保了巡林工作的真實性和實效性。巡林過程既是林長履責的實際行動,也是治理森林火災隱患和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迫切需要。去年以來,該鎮落實森林防火“三到山頭”工作機制,緊盯節日祭祀和春耕秋收等重要節點,嚴格管控野外火源,確保無森林火災發生。在巡林過程中,該鎮兩級林長和護林員近兩年累計報告或處置相關問題30余個,亂砍濫伐、亂捕亂獵等違法行為發案數同比下降75%,有效發揮了林長巡林的前端防火和末端治亂作用。
在林長的“總動員”下,該鎮堅持護綠、增綠兩手并抓。一方面,全鎮上下全面加強天然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通過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舉措,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和憑證采伐林木制度,林木采伐審批量同比降低31%;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處置疫木149棵,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取得連續兩年無疫點的好成績。另一方面,該鎮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兩年來累計完成造林1.3萬余畝、森林撫育4500畝、義務植樹2000余棵,新增林地面積3800畝,一抹抹新綠在大山深處顯現。
把綠色價值轉換到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林業特色產業的先天優勢,各級林長用情用力守好一片片山林,為當地百姓帶來最直接、最實在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鐵佛寺鎮依托多樣的森林資源,明確了以山林經濟為支撐的發展定位,大興特色林果種植、林下中藥材種植和林下畜牧養殖等綠色產業,真正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在“綠色經濟”的引領下,該鎮干部群眾堅定了讓山林“淌金流銀”的信心。截至目前,鐵佛寺鎮采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主導+大戶帶動+農戶參與”相結合的模式,發展林下天麻種植2000余畝,碧根果等林果種植500畝、特色菌菇培育近300畝,林下土雞養殖超2萬只,僅2022年全鎮就生產加工烘干天麻5000公斤、煙熏臘雞1.5萬只,且在市場走俏、供不應求。銷售數據顯示,近兩年該鎮的林業產業累計創收1000余萬元,其中助農增收超400萬元,林業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村民。
把宣傳教育覆蓋到戶
林長制的落實見效不僅需要各級林長的躬身入局,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鐵佛寺鎮始終把群眾配合、社會支持作為深化林長制落實的重要內容,堅持正面引導、負面警示。
行走在該鎮的山間田野,森林防滅火的標語橫幅隨處可見,每家每戶都能聽到森林火險的預警廣播。該鎮還通過院落會、流動宣傳車、入戶宣講等形式,每年到每個村(社區)巡回開展森林防火和依法依規采伐林木宣傳活動不少于6場次,宣教內容包括森林火災防控的技能常識、政策依據和造成森林火災的法律后果、慘痛代價,營造了全民關注、全民支持、全民參與護林防火的濃厚氛圍,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愛護森林資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靠實林長制,實現“林常治”。鐵佛寺鎮人大主席、鎮級林長馬文佩表示,“只要全鎮的林長都能護林有責、護林負責、護林盡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鐵佛寺鎮,就一定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再創佳績,實現高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