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楊運寶
“我們社區的‘六小工程’是去年8月份開工的,于去年12月份完工,給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漢陰縣漩渦鎮紫荊家園安置社區黨支部書記孫啟兵一邊忙著手頭工作,一邊介紹著社區的“六小工程”情況。
紫荊家園安置社區位于漩渦鎮群英村,距離集鎮約1千米,目前有搬遷群眾493戶2235人。如何滿足群眾生產生活、紅白喜事等需求,社區的“六小工程”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紫荊家園安置社區的“六小工程”只是漢陰縣易地搬遷“六小工程”體系建設中的一部分。“十三五”期間,漢陰縣累計建成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社區20個,安置搬遷群眾5082戶17940人。為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便利搬遷群眾生產和生活,留住鄉土情結,不斷提升生活質量,漢陰縣積極推行以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小菜園為主體的“六小工程”。
“三個統一”,提升六小工程質量品質
漢陰縣結合基礎配套、產業發展等因素,對20個搬遷社區中的9個大中型易地搬遷安置點進行統一規劃,突出田園特色和人文特色,合理確定規模,建設漢陰特色“六小工程”樣板。結合9個大中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際,按照因地制宜原則,漢陰縣統一設計了“六小工程”平面布局和戶型圖,確保每個安置點亮點特色突出、美觀經濟適用、符合農村發展趨勢。
漢陰縣還按照統一標準設計“六小工程”,抓好工程程序規范,做到程序嚴謹、陽光透明。抓好建設進度,解決各安置社區管網配套設施建設、砂石料供應難等問題。抓好工程質量,同步建設水池、排水溝、廁所及小庫房,有效解決水源、工具存放等問題。
四合安置小區位于鐵佛寺鎮集鎮所在地四合村,有搬遷戶273戶1194人。近年來,四合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累計建成規模化蠶桑產業園600余畝、標準化蠶室5個,購置蠶具400套,可滿足單季養蠶150張以上。在建設“六小工程”時,四合小區就把四合村的蠶桑產業基礎作為考慮因素之一。
58歲的搬遷戶粟先菊近幾年都在四合村蠶桑產業園務工,每個月的收入至少有1000余元,一年下來家里就多了10000余元收入。以前,粟先菊務工的農具只能放在搬遷房里,雖說占的地方不多,但總是有點礙眼。社區小倉庫建成投入使用后,粟先菊務工的農具就可以放進小倉庫里。
在社區旁邊,粟先菊還分得了一塊小菜園,可以用來種植大蔥、白菜、蘿卜等時令蔬菜,一年僅需支付土地租金50元。不僅如此,小菜園在使用前,社區就挖好了排水溝,建好了蓄水池,雨水多的時候排水就有了保障,雨水少時又能得到及時灌溉,確保小菜園能取得不錯的收成,滿足搬遷戶家庭生活日常蔬菜需求。此外,社區小課堂還可以開展免費種植技術培訓,幫助搬遷群眾提升蔬菜種植技能。
“隨著4月份小倉庫建成,四合小區的‘六小工程’目前已部分投入使用。”鐵佛寺鎮宣統委員蔣瑞雪介紹說。
“四種模式”,滿足搬遷群眾建設需求
今年3月份,隨著小餐桌完工,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的“六小工程”全部建成。在去年工程建設前,興隆佳苑社區就成立了以社區支部和居民委員會為主體的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居民代表大會和入戶走訪方式,收集小菜園使用和紅白喜事辦理等多方面意見400余條,促使“六小工程”更符合群眾需求。
為更好發展蠶桑產業,興隆佳苑社區黨支部會同西嶺村、興隆村黨支部采取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簡稱三聯)工作模式,利用三個村的土地資源共同發展蠶桑產業。此外,三個支部班子通過成員互派、黨員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發揮支部牽頭協調作用,帶動群眾發展蠶桑產業。
截至目前,在兩個村黨支部支持配合下,興隆佳苑社區已累計發展蠶桑產業1500畝,建成21個蠶室、20畝林下養雞場、1個桑蠶制種場,累計培養42名養蠶能手,帶動社區居民389人在園區務工。
漢陰縣按照統規統建模式,以鎮、村為單位將“六小工程”項目進行招投標,按招投標程序選擇施工隊伍,由施工單位負責建設,探索出施工更專業、組織更科學、監管更透明、成本更節約的統規統建模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漢陰“六小工程”。健全縣、鎮、社區居委會聯動模式,各搬遷社區以居委會為主體,成立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盤摸底搬遷社區現狀和群眾生活需求。
為解決資金需求,漢陰縣用好蘇陜協作模式,爭取蘇陜協作資金532萬元,統籌整合其他資金150萬元,解決了“六小工程”的建設資金需求。制定《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分別界定了各自任務和職責,將10個鎮和26個行業部門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成效考核,充分發揮考核對易地搬遷后續發展指揮棒作用。采取“三聯”工作模式,將聯建村中擁有豐富種植經驗和管理才能的人才充實進農業產業園和社區工廠,提升產業管理水平。
“三個同步”,強化“六小工程”進展步伐
漢陰縣建設“六小工程”時注重群眾參與同步,在規劃選址上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邀請群眾參與選址討論,聘請群眾在建設過程中全程監督把關建設質量,及時在村務公開欄上公布“六小工程”工作進展情況,隨時接受社會監督。嚴格把好材料采購、施工質量、工程驗收、建筑安全等關口,建立“縣鎮村”三級監管體系,組建2個質量監管小組,對工程建設進行常態監督。每個鄉鎮聘請工程監理全程監工,每個安置點均公選2-3名威信高、懂建房質量的群眾代表參與工程監管,達到施工與質量監管同步目的。
為補齊社區公共服務短板,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漢陰縣“六小工程”還注重基礎配套同步,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生活服務、文化生活等配套,引導社區依靠自身力量加強社區綜合管理。
去年年初“六小工程”選址前,澗池鎮紫云南郡搬遷社區經社區“兩委”成員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議,確定了“六小工程”建設地點。建設期間,社區選派2名居民代表監督工程質量,確保“六小工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居民陳興松就是監督工程質量的居民代表之一,他監督施工方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建設,提醒施工方將水電管網、污水排放等配套設施建設到位,確保群眾正常使用。據陳興松介紹,目前社區正在準備召開居民大會,討論小餐桌、小廳堂、小庫房等設施的使用收費和管理問題。群眾使用“六小工程”支付的費用將成為社區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將進一步壯大社區集體經濟力量。
據統計,漢陰縣全縣9個大中型易地搬遷社區目前已配齊“六小工程”,其中新建小庫房9處,小廳堂9處,小餐桌2處,小菜園225畝,將安置社區打造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便利、居住安全的“五星級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