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初冬時節,走進漢陰縣城關鎮月河兩岸的村落,一個個產業園碩果豐收的場景映入眼簾;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墻繪點綴著鄉村振興的色彩與活力;一排排綠植環繞的農家小院展現出庭院經濟的生機與魅力。一步一景、一村一畫,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新圖景正徐徐鋪展在青山綠水間。
留住濃濃鄉愁,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是漢陰縣城關鎮黨委政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更是8萬余名當地群眾的期盼與愿景。近年來,城關鎮黨委、政府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狠抓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林產業發展為抓手,廣納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和群眾的建議,立足生態資源、深挖農耕文化、激發創造活力,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人、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聚合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擦亮了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幸福底色。
因村而異,因地制宜,一村一規劃是該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在美麗鄉村示范村五一村走走,不難發現,人居環境整治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由內而外的蛻變。粉墻黛瓦并帶有農耕文化彩繪的村居和張貼上墻的家風家訓,激發出轄區群眾勤勞致富的精神動力,干凈整潔的通戶道路、綠意盎然的農家庭院、煥然一新的健身設施、普惠知識的農家書屋……安其居、樂其業,讓村民們的臉上多了笑容,心里多了幸福。
位于城鄉接合部的中堰村經過連續三年的人居環境整治完成了蝶變,該村五組人居環境曾經一直困擾著群眾,道路狹窄且路面破損嚴重,下水道經常堵塞,違章建筑多,各種管線縱橫交錯、綠化缺損、群眾出行不便、停車難,嚴重影響了大伙兒的生產生活和該村的經濟發展。近年來,經人大代表鄧超提議,鎮人大成立專題調研組,通過現場查看、入戶走訪、召開院落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廣納群眾意見,提出了“整治環境靚家園”的目標。通過道路整修、路燈亮化美化、排水管道改造、空中管線整治、農旅融合產業園興建,有效治理了臟亂差問題。目前,中堰村已成為一個集生態產業園、數字大棚、特色人文于一體的美麗村莊。
迎著冬日暖陽,行走在前進村千畝特色產業園的山間小道,漫山點綴的野花呈現五彩斑斕的景致,而產業園區套種的蘿卜、黃豆增產,讓群眾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以體驗農耕文化打造的“開心農場”也迎來了入園采摘和換季耕種。誰能想到,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坡,如今卻在黨員干部和人大代表的帶動下,經過三年土地改良,讓近2000畝荒地成了村民致富的產業園,生長出黃桃、脆李、獼猴桃、蔬菜等春季賞花、三季有果的“花果經濟”,也成為縣內外游客觀光游園的打卡地。
以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如今的漢陰縣城關鎮借助秦嶺、鳳凰山、月河“兩山夾一河”的優質生態環境,將轄區城鄉間的村莊連點成片。按照生態強鎮、產業興村、文旅活村的發展理念,打造出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游客到此,不僅能感受到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新氣象,也體驗到無山不青、無水不秀、無村不美的田園風光,目之所及皆是美景的鄉村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