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目前我們集鎮社區采取縣內外勞務輸出,加社區附近務工方式解決群眾就業問題。”11月20日,漢陰縣鐵佛寺鎮集鎮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安元介紹說。
據鄭安元介紹,鐵佛寺鎮集鎮社區目前有596戶2138人,已實現就業1140人,其中組織勞務輸出950人,社區附近蠶桑產業園、社區工廠等務工16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7個,就業成為社區居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全縣脫貧摘帽以來,為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漢陰縣通過抓實就業工作,借助技能培訓提升群眾就業技能,采取多種渠道組織群眾外出務工增收,并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功能,促使群眾實現就業增收,從而讓群眾增收的步子走得更扎實。
實用性培訓促進群眾靈活就業
楊曉梅是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居民之一,因為大女兒在社區附近的澗池初級中學上學,小女兒在社區附近的澗池鎮南河小學上學,楊曉梅只好留在家里照顧兩個女兒。這幾年社區里先后組織了6次餐飲技術培訓,楊曉梅每次都積極參加。
考慮到社區附近務工群眾、社區居民、上學學生等人群有購買早餐的需求,且社區周圍做早餐的店鋪較少,去年年初,楊曉梅就在社區附近紫云村辦起了一個小餐館,主要做菜夾饃、肉夾饃、炒面之類易于加工的食品。在創業初期,楊曉梅的客流量還不是很穩定,一個月下來的純利潤約有2000多元,加上在深圳務工丈夫每月9000多元的工資收入,楊曉梅一家人的收入在12000元以上,生活不僅有了充足保障,脫貧攻堅成果也能有效鞏固。
社區就業培訓會
紫云南郡社區目前辦有藤編、電子加工、成品襪等社區工廠,社區黨支部就結合企業用工需求,組織社區居民參加技術培訓,通過社區工廠崗位實踐提升居民實操能力。社區還發揮居民中技術骨干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崗位傳幫帶促進居民進一步掌握所在崗位技術能力。不僅如此,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還根據農業生產需要,組織合作社技術服務部技術人員開展種養殖技術培訓,化解居民務工、種養殖的技術難題。
“近幾年,我們社區圍繞家政、藤編、足浴、烹飪、種養殖、直播帶貨等內容,先后開展技術培訓20余場次,培訓居民400余人次。”紫云南郡易地搬遷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介紹說。
漢陰縣堅持“什么職業好就業、工資高就開展什么技能培訓”的工作導向,圍繞母嬰護理、茶葉制作、縫紉工、電工、電焊工、電子線束等技能,面向就業困難人員、易地搬遷群眾等重點群體開展“訂單式”定向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升就業質量。截至10月底,全縣已累計舉辦修腳師、家政服務員、美容師、直播銷售員等培訓班58期1816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參訓737人,分別達到市上下達任務的106.8%、105.2%。
多渠道轉移拓展群眾就業渠道
興隆佳苑易地搬遷社區位于平梁鎮興隆村,目前有居民441戶1702人。為促進群眾有效就業,興隆佳苑社區建立起居民就業臺賬,收集發布各類企業用工信息,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活動,為居民外出就業提供便利。
“我們社區還依托1500畝標準化蠶桑產業園和社區工廠,組織沒有外出的居民到蠶桑產業園、社區工廠就業,從而有效增加了居民的就業人數。” 興隆佳苑社區副主任張春介紹說。
蠶桑產業技術培訓
居民劉先進以前在外務工,為了照顧家人,劉先進自2021年起就承包了蠶桑產業園100畝,蠶室2處用來養蠶,帶動社區剩余勞動力就業35人次。兩年來,劉先進平均每年養蠶約100張,單張蠶種產鮮繭60公斤,連續兩年年產值均在30萬元以上。因為產業發展成效突出,劉先進今年3月被安康市蠶桑協會授予“安康市十大養蠶狀元”稱號。
據張春介紹,興隆佳苑社區組織居民到蠶桑產業園、蠶桑制種場、社區工廠就業,累計帶動人數達到320余人,人均月工資收入至少在2200元以上,實現社區居民家門口就業增收目標。
漢陰縣采取“線上云推介+線下對接”相結合方式,力求縣外轉移就業與縣內就近就業相結合,與江蘇常州、溧陽、福建泉州、上海松江、廣東東莞等地協作聯動,推動求職者與用人企業雙向選擇,通過送崗位、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務,打通服務群眾就業的最后一公里,讓廣大群眾“求職有門、就業有路、創業有助”,確保實現“群眾就業有支持、企業用工有保障、返鄉創業有項目、大學生就業創業有幫扶、服務滿意有提升、勞務協作有成果”等目標,以充分就業促進群眾增收。
2023年以來,漢陰縣共開展線上和線下招聘會26場,推送招聘信息25期,提供就業崗位3萬余個。全縣農村勞動力已實現轉移就業約8.2萬人,約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17.7 %;全縣脫貧人口已實現轉移就業3.0294萬人。
公益性崗位兜底困難群體就業
在整村脫貧退出之后,為幫助家庭困難、勞動力弱等村民實現就業,勝利村向縣鎮兩級爭取了護林員、護路員、護河員三類12名公益性崗位。根據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集體商議,勝利村確定了12名公益性崗位具體人選。由村“兩委”成員組成的考核小組根據公益性崗位人員履職天數,以及現場勞動成果察看等方式,確定每名公益性崗位履職人員每月工資發放金額。
54歲的村民楊文申住在村里八組,家里還有一個80多歲的老母親。因為要照顧老母親的生活起居,楊文申無法外出務工。為幫助楊文申增加家庭收入,從2021年起,村里把2公里的通組路路面清掃、小規模塌方清理等工作交給了楊文申。
“因為楊文申每個星期都會抽時間按時完成路面清理工作,鎮上的檢查組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他每個月600元工資都能足額領取。”村黨支部書記曾杰說。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據曾杰介紹,每次下雨之后,如果公路排水溝出現小規模塌方,不用村里安排,楊文申都會主動及時清理塌方,確保村民能正常使用道路,這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
在干好公益性崗位工作之余,楊文申還想辦法增加家庭收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獼猴桃產業園務工需要勞動力時,楊文申總是積極參與,一年下來,楊文申的務工工資收入超過了一萬元。楊文申還是一個勤快人,他每年還種了一畝多稻谷、一畝多玉米,以及土豆、紅薯、油菜等農作物,除了留足自己的口糧之外,一年下來至少可以賣5000多元。
漢陰縣目前在農村(社區)積極開發從事環境保潔、河道管護等公共設施維護及公共服務類公益性崗位,旨在促進“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重點群體就業。截至10月底,漢陰縣共計開發保潔員、信息員、炊事員、護河員等公益性崗位2524個,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274人,其中安置脫貧勞動力(含監測戶)就業1961人,有效發揮了就業增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