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鄉村振興是中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其中文化振興是關鍵環節之一。文化振興不僅可以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還可以塑造鄉村的獨特形象,鑄就鄉村的靈魂。本文以漢陰縣為例,探討了文化振興如何為鄉村塑形鑄魂的實踐探索。
漢陰縣位于陜西省南部,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和農村人口外流,漢陰縣的鄉村文化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困境。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漢陰縣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探索文化振興的路徑,旨在通過挖掘和弘揚鄉村文化,提升鄉村的整體發展水平。
一、全縣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探索
該實踐探索通過“四鏈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支撐,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包括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及改善基層文化治理等方面的措施。
公共文化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漢陰縣通過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示范縣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爭取項目并精準使用資金,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時,弘揚優秀地域特色文化,開展家訓主題活動,發揮漢陰非遺美食的影響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并推進相關展館和故居的建設。此外,通過打造三大平臺和運用三大活動載體,實施惠民服務工程,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文明實踐活動
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提質。 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漢陰縣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加快了景區創建和旅游示范區規劃編制,促進了書畫、毛絨玩具和電商等產業的繁榮,帶動了就業和經濟增長。目前,漢陰縣已完成盤龍桃花谷國家 AAA 級旅游景區創建,啟動了雙河口國家 AAAA 級景區等創建工作,并進行了旅游示范區規劃編制和項目招商。毛絨玩具企業和書畫產業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帶動了就業。此外,電商產業的發展和網紅宣傳也為文旅和富硒美食特色產品的推廣提供了支持。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一鎮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部分村莊探索出了獨特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思想道德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和評先樹;顒,漢陰縣培育了良好的社會風尚。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全面展開,推出了 10 個品牌項目,開展了 380 余場次活動,受到群眾廣泛贊譽。評先樹模活動也取得了積極成果,多人被推薦為陜西好人和省道德模范候選人。此外,還開展了農業科技培訓和高素質農民培育班,加強了農民教育培訓。
基層文化治理為鄉村振興筑牢基礎。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在城鄉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和新鄉賢的作用。扎實開展婚俗改革試驗區試點工作,倡導全社會形成婚事新辦簡辦的文明新風,針對天價彩禮、攀比鋪張等突出問題,做到疏堵結合,有效利用各類活動、入戶走訪等工作時機,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婚俗風氣,形成喜事新辦、婚姻自由的文明風氣。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漢陰縣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公共服務方面取得了持續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農村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方面存在不足。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面臨困難,扶持力度也有待加強。目前,該縣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產業上,但除了鳳堰梯田、盤龍等少數景區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外,其他地方的發展質量和檔次還有待提高。這些景區的農耕文化元素拼湊較多,旅游服務種類較少,投入卻高達千萬元以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需要大量資金,規劃、設計和建設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既與漢陰縣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和政策扶持力度等有關,也與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有關。提到農村文化產業,人們往往首先想到農村文化旅游產業,而對于與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其他領域,如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方面的創新舉措較少。這說明人們在思想上還缺乏相關概念,沒有認真思考和行動。
總體而言,漢陰縣鄉村旅游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業態單一,模式趨同,競爭力較弱。為了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拓寬思路,增強創新意識,挖掘更多與農村生活相關的領域,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村文化品牌。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支持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全縣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幾點建議
今后,鄉村振興的重點要聚焦在鄉村文化產業振興上,集中資源,加強在文化資源挖掘、產業謀劃、項目申報、招商引資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給予基層更多政策支持和指導,在文化特色品牌“一鎮一品”“一村一品”方面持續用力,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形成較高商業附加值的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完善產業鏈條,提升文化產品核心競爭力。
實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首先是要找準載體。這個載體就是特色鄉村。總的來說,打造特色鄉村、講好鄉村故事,就是要深挖文旅資源,建強文旅載體,增添鄉村魅力,寫好“文化+旅游”這篇文章。
紀念沈尹默誕辰活動
打造特色鄉村,完善服務體系。每個特色鄉村都可以打造成集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等為一體的旅游景點,這是實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探索。要統籌地域、功能、特色等重點,因地制宜建設美麗特色鄉村。以特色鄉村為載體,讓文化得以展示和傳承,被群眾接受和理解,從而產生經濟效益。要完善配套設施,增強服務能力。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強鄉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建設高速通暢、質優價廉、服務便捷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加速光纖入戶,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鄉村,為智能服務、VR 游覽等做好前期準備。要加強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設施建設,做好慢行交通系統與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讓游客在輕松愜意中感受特色鄉村的別樣景致。
一個景點能否吸引“回頭客”,讓游客反復光顧,體現著景點的質量和吸引力。鄉村的“特色”不僅在于新興產業,更在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元素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是景點、美食、產業,還是紀念品、合影照,這些靜態的事物很難讓游客長久保持興趣。要將倦怠轉化為眷念,讓游客有再次探訪的沖動,關鍵在于游客與鄉村之間的情感紐帶,比如一次難忘的邂逅、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醉、一次心靈的洗禮。深入挖掘特色鄉村的原生文化,并結合時代特點進行適當包裝,以游客能夠參與、體驗的方式展示民風民俗、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等,既要簡潔明了,又要突顯地方特色,讓游客留下更多難忘的回憶,而不只是走馬觀花。例如,平梁鎮太行村可以在文化特色方面下功夫,組織縣內文化學者圍繞太行村的名字、“四坊”、民間故事、農事歌謠等進行挖掘和整理,將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
豐富鄉村“內涵”,避免“同質化”。“特色”只是特色鄉村的外在體現,其內涵在于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增強鄉村發展后勁,提升整體經濟實力。因此,要立足當地風土人情和群眾實際需求,既不能刻意模仿,也不能大規模推倒重建。首先要精準定位,從現代化、人性化的角度打造,逐步改善鄉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位,讓群眾真正從中受益。要樹立“特色為本、產業為根、宜居為核、雙創為體、企業為主”的理念,在環境設計、建筑外觀、功能布局、能源利用、生活設施、現代服務等方面下足功夫。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打造,用 10 年甚至更長時間,逐步完善規劃、建設、運營等環節,最終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業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強化鄉村“聯通”,提高出行效率。實現縣域內不同特色鄉村之間的“一日即達”。強化鄉村之間的聯系,建立公共交通運行系統,合理規劃路線,讓游客“一步一景、景景不同”,豐富行程內容,同時帶動人氣較低的鄉村發展。強化鄉村與縣城之間的聯系,臨近城鎮圈的居民是特色鄉村游客的主要來源,他們希望到鄉村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要爭取高速、高鐵、長途客運等交通站點的建設,為游客提供便利,同時要考慮到私家車的普及,做好路牌指引、擁堵點疏導、緊急維修等措施,確保游客出行暢通。強化鄉村網絡互聯,進入 5G 時代,“云上旅游”將成為趨勢,將線下服務整體遷移到線上,并做好變通調整,“云上導游”、“云上活動”等要注重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即使身處千里之外,也能真實感受到鄉村文化。
擦亮“文化名片”,做強文化產業。繼續大力開發三沈文化、家訓文化、美食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形成充滿活力、良性運轉的傳統文化傳承機制。持續辦好“四季旅游”“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打響“三沈故里·人文漢陰”文化品牌。結合全域旅游創建,規劃打造兼具教育性、藝術性和體驗性的鄉村文化旅游點。圍繞文旅產業鏈發展需求,完善旅游要素和服務設施。通過路網服務提升、旅游設施完善、慢行交通建設、星級酒店創建、特色民宿打造、旅游購物店示范、“后備箱”旅游商品開發等措施,提升縣城“城市會客廳”的綜合服務水平,推進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塑造鄉村形象、鑄就鄉村靈魂具有重要意義。漢陰縣通過保護與傳承鄉村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培育鄉村文化人才、開展文化活動與建設文化設施等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漢陰縣在文化振興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措施,以實現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