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青波
8月20日, 漢陰縣蒲溪鎮盤龍村五保戶趙友林家中異常熱鬧,這天是他65歲生日。鎮村干部一行人走進老人家中,陪他度過一個難忘的生日。
在得知趙友林老人的生日即將來臨,鎮村干部們早早地開始籌備,前往市場選購新鮮的食材,挑選精美的生日蛋糕。廚房里,大家挽起袖子,洗菜、切菜、烹飪,每一道工序都傾注了滿滿的愛意。熱氣騰騰的廚房里彌漫著菜肴的香氣,隨著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陸續擺上餐桌,趙友林老人的臉上綻放出幸福的笑容。
餐桌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享用著特別的生日宴,與老人親切交談,了解他的生活需求和健康情況,歡聲笑語中充滿了家的溫暖,讓老人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懷和尊重。
“以前過生日就是姐夫、姑父幾個人在一起過,比較冷清,今年村委干部們都來陪我過生日,熱鬧也開心。”談起自己的生日,趙友林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盤龍村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行“孝老敬老 崇德向善”文明實踐活動,根據轄區獨居老人、五保戶生日時間,為他們舉辦“孝義盤龍 真情陪伴”關愛活動,包聯單位或共建單位通過采取一人出一份力、一人獻一份愛、一人送一句祝福的“三個一”模式配合實施,為獨居老人、五保戶送上一份溫暖的祝福。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確定本月需要送溫暖的對象后,會告知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愛心人士自愿報名參加,參加人員提供物資或資金為活動實施提供保障。為表達參加人員的愛心,大家一起動手,為獨居老人、五保戶做一桌拿手的生日宴,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盤龍村積極響應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面推動孝義善舉工程,聚焦“知孝義、講孝德、踐孝行”,通過完善制度措施、節日關懷與志愿服務,營造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良好社會氛圍。村內利用文化廣場等陣地傳播孝義文化,建設特色農村環境,志愿服務覆蓋公益宣講、助貧、敬老等多方面,志愿者定期上門為老人提供安全檢查、衛生清潔及防騙宣傳。同時,結合家風教育,舉辦道德評議會與政策宣講會,表彰“好婆婆”“好媳婦”和“孝義之家”,強化誠信、孝順等價值觀,有效傳承中華美德。
“盤龍村屬人口大村,以前各類矛盾多發。近年來隨著村級經濟發展,新民風建設、孝義善舉培育工作的開展,鄉風、家風、民風好了很多,各類矛盾大幅下降。”盤龍村黨支部書記顏顯琴說。
走進蒲溪鎮集鎮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娛樂室里老人們正在下棋,休閑室里老人們聚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其樂融融。
為解決農村留守、空巢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問題。早在2017年蒲溪鎮就爭取漢陰縣民政局投資60余萬元,將原蒲溪鎮工商所改造成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作為社區老人休閑娛樂場所。“在這里很熱鬧,飯菜好吃,大家一起聊天,心情舒暢。”77歲的謝明敬,退休前是社區黨支部書記,現在每天都來照料中心。
蒲溪鎮孝義新風不僅在村鄰、社區中傳遞,更是深入社會人士、企業當中。現年67歲的廖合友是蒲溪鎮吉祥石材的負責人。他先后打過工、做過小買賣、辦過實體,從負債幾十萬元外出務工還清債務,到現在自己的事業取得成功并努力回報社會,人生幾經波折,但他始終不忘講信義、行善舉。他先后帶動老家南窯村發展養蠶產業,帶頭修建飲水工程,為擴寬盤山路捐資,為村敬老院捐錢、送物,主動承擔鎮上新民風建設演出費用,并自發組織,投資打造以誠實守信為內涵的家風家訓文化館,以便更大范圍警示教育后人。
“我們大多都和廖合友一起共事過,他對人非常誠信,無論生意好壞他從未拖欠我們工資,給他干活比較安心,有時工資用不上,就存在他那兒,他也會給我們付利息。”自2010年就跟著廖合友干的李本林說。
人無信不立,企無信不富。“我認為就是堅持講孝義、重信用,傳承良好家訓文化,才讓我在每次跌倒后很快爬起來,不然我現在工廠可能也無法良好運營。”在廖合友的人生起伏中,他始終把行善舉、守誠信作為人生信條。
今年以來,蒲溪鎮按照市縣統一安排部署,扎實推進孝義善舉培育工程,推動孝義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家庭、進景區。大力弘揚道德模范和漢陰好人典型事跡,在全鎮形成“學習模范、崇尚模范、爭當模范”的社會新風尚。結合重要節日,廣泛開展包粽子、送月餅、健康義診、義務理發、文藝演出、公益攝影等活動,踐行孝義善舉,引導全社會形成共同參與、全民支持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通過宣講孝義善舉、評選先進典型、開展孝義活動、完善制度機制等措施,以點帶面推動孝義文化建設在蒲溪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如今,在蒲溪鎮,孝義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潤澤在每一位村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