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沈康)2024年以來,漢陰縣22個社區圍繞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通過“群眾提、社區辦、大家評”模式,推動220件實事落地見效,用一樁樁“小切口”的務實舉措,繪就了9萬余名居民的幸福圖景。
從“呼聲”到“清單”,精準對接民生需求
為了精準確定社區“一年10件實事”,漢陰縣充分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收集群眾需求。線上,利用微信群、“321”APP等平臺,拓寬民意收集渠道;線下,網格員走街串巷,深入居民家中,面對面傾聽群眾呼聲,同時設立意見箱,召開黨員代表和群眾大會,廣聚民智。
在城關鎮新城社區鑫安花園小區,居民對電動車充電樁的需求呼聲很高。“小區里電動車越來越多,充電成了大難題。”居民羅家棟反映道。社區黨組織在收到群眾訴求后,迅速將“解決電動車充電樁”列為2024年社區黨組織“一年10件實事”之一。
2024年各社區共召開黨員大會22次,入戶走訪群眾5.3萬人次,收集意見建議1200余條。這些來自群眾的聲音,成為確定社區“一年10件實事”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社區黨組織還充分利用與“雙報到”單位黨建聯席會議的契機,聚焦物業管理、老舊小區改造、群眾文化生活、社區環境整治等多方面共性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精準對接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通過“雙向融入、雙向認領、雙向服務、雙向提升”,最大限度整合各類資源,為實事辦理提供有力保障。
從“清單”到“行動”,高效落實惠民工程
為確保“一年10件實事”高效推進,漢陰縣建立了“紅黃綠”三色動態管理機制,對實事辦理進度進行實時跟蹤。
在西街社區,第一網格黨支部所轄的北城新苑小區道路硬化工作曾一度遇到困難。由于修復資金來源問題,工程進度緩慢,2024年10月被標上了“紅色”警示。社區黨組織和“雙報到”單位黨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并多次與網格黨支部、業委會溝通協調,確定修建經費由小區居民、社區和“雙報到”單位等多方力量共同承擔。“路修好了,再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社區可真是為我們辦了件大好事!”小區居民歐亞莉激動地說道。
除了三色管理機制,漢陰縣還充分發揮“雙報到”單位的作用。119家“雙報到”單位和1769名在職黨員干部下沉社區,積極認領服務事項,參與社區治理。
在長樂社區,“雙報到”單位黨組織積極參與社區孝義文化建設,定期聯合社區黨組織共同舉辦“孝老生日會”等孝義活動,為社區老年人送上一場特殊的“生日聚會”,讓老年人感受到了社區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愛。
各社區聯合“雙報到”單位,每月按照計劃“下沉服務”,政策宣講、走訪慰問、健康義診、銀齡陪伴等活動輪番上演,這些活動不僅拉近了居民與社區黨員干部之間的距離,更營造了社區和諧的氛圍。
從“行動”到“答卷”,閉環評估民生成效
實事辦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 “以前小區下水井經常堵塞,污水橫流,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沒想到社區這么快就解決了問題,現在環境好多了,我非常滿意。”北街社區居民劉小莉在測評中給出了高分。據統計,北街社區“一年10件實事”的群眾滿意度達到了95%以上。
漢陰縣各社區黨組織利用每季度與“雙報到”單位黨組織召開黨建聯席會議、社區黨員大會、群眾代表大會等契機,對實事辦理情況進行通報,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在年底開展效果同評會議,由社區黨組織組織黨員、群眾對“一年10件實事”完成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測評結果作為報到單位“雙評議”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