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祝志山
春暖大地,草木萌動,嬌蕊爭芳,在漢陰縣觀音河國家濕地公園的河岸兩旁,油菜花郁郁蔥蔥,織成了一幅連綿不絕的畫卷。清澈的河水里映著油菜、垂柳的倒影,朱鹮、白鷺等珍稀鳥類時而掠過水面,時而駐足淺灘覓食,為靜謐的濕地增添了靈動氣息。
春日里的觀音河鎮除了有如畫般美景外,還有忙碌的春季管護。走進獼猴桃產業園,只見連片的藤架整齊排列,嫩綠的新芽綴滿枝頭,果農們正抓緊晴好天氣進行春季管護。抹芽、定梢、施肥……一系列精細農事有條不紊地展開。“春季管護直接關系秋季果實品質,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該鎮產業負責干部雷友錫介紹,全鎮2800余畝獼猴桃全部采用生態有機種植模式。
近年來,觀音河鎮憑借其獨特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在獼猴桃產業鏈黨委引領下,按照“一鏈四責”工作模式,對獼猴桃種植技術、果實采摘、產品銷售等進行指導,2024年全鎮獼猴桃綜合產值200余萬元,帶動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
與此同時,位于河畔東側的300余畝蜂糖李產業園也迎來管護高峰。成片的李樹新芽初綻,果農們穿梭林間,進行復剪和病蟲害防治。“我們的蜂糖李以果大味甜著稱,去年市場價每斤超過40元。”產業負責人、人大代表許娟表示,在產業園管護上,園區堅持聘用當地農戶,通過統一技術培訓指導、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化運營,2024年蜂糖李綜合值突破80萬元,帶動周圍10余戶農戶年增收8000元以上,成為當地富民支柱產業之一。
如今,觀音河鎮已成為秦巴山區生態保護的亮麗名片,通過“生態+農業+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形成春可踏青、夏可親水、秋可摘果、冬可觀雪的四季農旅融合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