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德銳
近年來,恒口示范區緊握發展的契機,深度挖掘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堅定不移地擂響“生態立區、工業強區、文化興區”三大戰略的戰鼓,穩步揚起經濟、社會、生態、文化、人文、政治“六化”進程的風帆。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6.4%;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8.6%;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達16.3%;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7.5%,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與生機。
精耕細作強一產,傳統農業煥新姿
恒口示范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出一條“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農業產業繁榮新航道。
理清思路,錨定農業發展新航向。緊扣糧食安全這一核心“生命線”,科技賦能、制度創新,精心布局蔬菜、魔芋、畜漁三大優勢“版圖”,全力打造茶葉、蠶桑、花椒、蘿卜等特色農業產業,構建起“一主兩輔、三優多特”的農業產業發展“藍圖”。
創新制度,搭建農戶增收新橋梁。構建“供銷社+合作社+農戶(監測戶)”的統種統銷、以銷促產創新“紐帶”,大力發展訂單蔬菜種植產業,成功帶動全區1088戶、3652人監測對象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培育主體,注入產業繁榮新活力。累計培育省市區級現代農業園區5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4家、家庭農場80家、富硒產業示范園26家、糧油經營主體41家、蔬菜種植主體5家、油茶種植主體5家,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
精準招商優二產,產業集群聚新能
恒口示范區通過一系列精準有力的“組合拳”,夯實工業經濟基礎,推動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升級,全區工業呈現出“增速趨穩、結構趨優、創新趨強、效益趨好”的良好發展“態勢畫卷”。
梯次培育,構建企業發展新格局。圍繞“綠色工業倍增實施計劃”,全面開展“重點企業突破、小微企業升規”的梯次培育“行動方陣”。印發“三張清單”,通過多種形式構建起優勢企業“頂天立地”、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蓬勃發展“森林格局”,累計培育“規上”工業企業21家。
軟硬兼施,塑造投資環境新風貌。不斷完善園區承載能力,大力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大會戰,開展工業園區“滿園、擴容、清閑”行動,使得建成標準化廠房利用率達到90%,成功吸引投資千萬元入園企業30家。扎實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制定《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措施》,實現行政審批全覆蓋,開展“幫您辦好代您跑”政務服務,全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安康?安康環境看恒口”的金字招牌。
前后并重,優化政策執行新效能。將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瞄準“3+3+N”產業鏈體系,創新實施“飛雁+”招商模式,掛牌成立寧波招商總聯絡處,積極籌建招商公司。聚焦招引工業企業發展及惠企政策落實,全力爭取省級中小企業發展、產業基礎再造、市級綠色工業倍增等惠企政策資金,2024年支持15余戶工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拉動投資2億元,提高產值近億元。
文旅融合興三產,農旅結合展新貌
恒口示范區以建設文化繁榮示范新區為目標,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路徑,多維度策劃文旅引流活動,繪制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發展畫卷。
文城相融,打造文化地標新名片。以明清古街建設為核心“畫筆”,以溪映明月、南山云見,嶺南竹海、綠林康養等為重點“色彩”,深入挖掘“恒口淘金”文化內涵,充分展現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公共設施文化內涵,讓文化成為恒口示范區的一張亮麗而獨特的“城市名片”。
文經相促,開拓產業融合新路徑。恒口示范區積極實施“文化+”模式,將文化產業發展與優化產業結構緊密結合。以文化地標為依托,塑造恒口歷史文化形象,傳承紅色基因,擴大“毛絨玩具五大中心”“無水港”等現代文化地標知名度。以文化體驗為吸引,打造特色美食街區,發揮月河公園集群效應,建設北岸風情街,實現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文治相合,構建社會治理新生態。恒口示范區實施“黨建引領 三治結合”基層治理模式,優化公共文化產品結構和供給方式,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會積極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培育規范恒口漢調二黃劇社等各類文化類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文聯作用,健全基層文聯組織,強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構建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美好“生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