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廖霖 郭永和
綠,是永恒的美;林,是永遠的家;振興嵐皋,出路在山,希望在林!一座座山坡披上“綠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戰場上,嵐皋縣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互促雙贏的發展之路。在山水間繪就著一篇“生態+綠色+扶貧”產業振興的綠色“底色,”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
生態扶貧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助推了精準脫貧。聚焦發展林下經濟,突出發展林芋、林藥、林蜂、林菌、林畜、林禽六大林下模式,2020年全縣發展林下種植 18.5萬畝,林下養殖251.6萬只,林下養蜂7.8萬箱,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 10800元,人均增收3500元。大力培育魔芋、核桃、茶葉等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全縣建成以茶葉、核桃、獼猴桃、特色林果為主的經濟林基地30萬畝;建成以泡桐、杉木、厚樸為主要樹種的速生林基地10萬畝。從林下種植到林下養殖,從森林藥材到森林美食,從旅游觀景到休閑康養,2020年,全縣實現山林經濟產值22.29億元,山林產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7100元。通過項目實施,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務工、創收創業。“原生態經濟”讓嵐皋美麗鄉村農民擺脫貧困,生態扶貧讓“綠”“富”雙贏。
選聘生態護林員,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穩定生態就業崗位。2016年以來持續擴大生態護林員政策落實力度,生態護林員選聘人數達到1400名,累計投入資金1969萬元,帶動護林員家庭戶均增收10964元,人均增收3015元,幫助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增收。保生態富口袋,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脫貧有門路,青山有人守,一大批貧困人口享受國家生態補償政策紅利,貧困戶有了“綠色”靠山。
用好一分一厘林業惠民惠農財政資金,強農惠農政策成為群眾增收“利器。”2015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1243.87萬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4.6萬畝,2015-2019兌現退耕還林資金14971.56萬元,2015一2019兌現公益林面積141.39萬畝,兌現資金6272.31萬元,其中國家公益林51.98萬畝,兌現資金5421.12萬元,地方公益林68.44萬畝,兌現資金342.18萬元,退耕還林轉公益林面積20.97萬畝,兌現資金509.1萬元。各項惠農資金覆蓋貧困人口16876戶53603人,受益資金6848.91萬元,實現貧困人口戶均增收4058元、人均增收1278元。
綠了山林富了民,產業興旺鄉村美。林下產業煥發了新生機,綠了土地,富了農民。把發展愿景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綠色嵐皋底色更濃。實施以林業重點工程為主的綠化造林累計達17.8萬畝,森林撫育及低產林改造15.2萬畝,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管理、撫育經營等工程,帶動貧困人口1197人,人均增收達582元。現如今,嵐皋縣山林綠了,產業旺了,農民富了,村民笑了。
嵐皋縣林業局長周春棟表示:“將繼續在山頭‘綠色’上下功夫。收獲綠水青山的‘甜頭’的同時讓越來越多的群眾‘生態飯碗’越端越穩,讓綠色成為小康路上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