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晨晨 周煜
晨霧彌漫,在嵐皋縣石門鎮大河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吉術已經換上醒目的橙色馬甲,和其他幾位護林員一起,開始例行巡林工作。2021年,陳吉術被任命為大河村林長,在此之前,他一直擔任著村里的生態護林員一職,對于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2017年和2020年還被評為縣級優秀護林員。
“我們村有31900畝林地,生態護林員除了我還有20個人,日常工作主要是防止亂砍亂伐、亂捕亂獵,還有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等。”陳吉術說。
自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石門鎮按照“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的思路,不斷完善鎮村兩級林長制組織架構,設立林長31名,選聘生態護林員151名,通過“一長帶員”,分級劃定責任區域,制定完善責任清單,明細量化職責權限,建立了一支監管有力的森林資源管護隊伍。
在護綠的同時,石門鎮探索林業保護與產業發展融合新道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全鎮森林資源管護能力和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在興坪村的蜜蜂養殖基地,村黨支部書記肖代祥正和幾位蜂農一起觀察蜂群的情況。2018年,肖代祥結合該村實際,牽頭成立了嵐皋縣蜜之源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林下經濟。
“這里森林覆蓋面積大,蜜源比較豐富,我們準備在橫溪片區打造4個基地,目前已籌建了3個,總共養殖600來箱,年產量在3噸左右。”肖代祥說。
同樣共享山林經濟“紅利”的還有滔河鎮。在雙向村的黃連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在進行林地清理、除草及病蟲害防治等管護工作。村民喻良坤說:“我在這里干一天100塊,要做三四個月,一年能掙1萬多塊。”
近年來,滔河鎮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機遇,按照“一村一品”總體規劃,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引導群眾發展林下經濟。成立山林經濟專項辦公室,積極向上爭取各類扶持資金,對發展林下經濟的園區、產業大戶實施以獎代補,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全鎮培育林下經營主體21個、農林產品初加工廠3個,種植林下云木香、黃連、白芨、厚薄等中藥材6萬余畝,種植林下魔芋9800余畝,種植碧根果核桃、紅心核桃、高山脆李等特色林果5000余畝。
兩鎮發展的生動實踐正是嵐皋縣用活“林長制”寫好“綠文章”的真實寫照。2022年以來,嵐皋縣全面貫徹落實省市林長制工作的決策部署,在全市率先完成縣、鎮級林長制方案,建立了“各級林長+生態護林員”的網格化管理體系,設立鎮級林長36名、村級林長221名、生態護林員1400名。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工作任務,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優化林業發展環境,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生態優先、協調發展、綠色惠民,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現森林資源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