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柯明宇
10月30日,在嵐皋縣石門鎮月星社區一片陡峭的山坡上,十幾位鄉親正在補植茶樹。 “我們就是一個團隊,哪兒需要干活,就往哪兒去。”月星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劉明艷說。
別看劉明艷是個女同志,今年45歲,但是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高效的辦事效率。 原來,劉明艷所說的就是近年來石門鎮黨委實行的黨建引領茶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石門鎮位于嵐皋縣城西部,最高海拔1600米,全年降雨適中,空氣溫潤,生態環境好,很適合茶葉生長,全鎮有茶葉資源7000余畝。然而這些茶葉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很多老茶樹在許多人移民搬遷后“淹沒”在了茂盛的樹林里,新茶樹管理技術缺乏、管理稀疏、人手不夠,采摘標準良莠不齊,整個茶產業存在各自為陣、小而散、品牌上不去等問題。
“必須要讓能夠帶動群眾增收的茶產業撒是滿天星,聚是一把火!”石門鎮黨委書記劉波、鎮長劉正洲召集月星社區、小溝村、松林村等主要產茶區的村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嵐皋縣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30多位茶農開會,就茶葉規模擴充、品質效益提升、后期管護提效、品牌打造運營等方面進行商討,累計商討解決問題20余個。
答案很快就出來了:鎮黨委、政府負責統籌,包括聘請茶葉專家前來作講座、授課,以及協助嵐皋縣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宣傳茶制品、打造茶品牌,爭取和兌現茶產業發展獎扶資金。各村動員群眾改造出被“淹沒”的老茶園。由政府聘請、嵐皋縣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落實的市、縣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指導老茶園改造、新茶園管護等技術。
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單靠某個村的勞力無法在最佳的時令內完成茶園改造、鋤草、松土、施肥、修剪、采摘等一系列工作,且管理的同時化也會造成茶葉發芽和用工的同時化。為解決這一矛盾,鎮黨委統籌由各村支部負責組織勞力按照先山腳、后山腰、再山頂的順序逐村進行管護,讓茶葉梯次發芽,給勞務用工打個“時間差”,徹底解決了該問題。
嵐皋縣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著重進行訂單收購+品牌打造+生產營銷。最終確定自己的定位:富硒有機“野放茶”。“小溝野放茶,最是解鄉愁”的聲譽遠播縣內外。
截至目前,該鎮共改造提升老茶園1500余畝、扶幼壯大新茶園4000余畝,年吸引游客前來游玩采購3000余人,組建本土茶產業技術團隊1支6人,建成茶葉加工基地2000平方米,引進紅茶和綠茶生產線各1條,年銷售額160余萬元,帶動3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1萬余元。嵐皋小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葉品牌及公司分別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A級認證、“第五屆安康富硒茶綠茶組”銀獎和“安康富硒茶最受歡迎十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