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畢順 馬安妮 胡鑫
金秋時節,漫步在嵐皋縣各鎮,映入眼簾的是藍天碧水,美麗家園,這里的村莊變“靚”了,村民“講究”了,幸福感更強了……近年來,嵐皋縣大力開展宜居農房建設工作,堅持“農戶投入為主、財政獎補為輔、市場主體參與”的原則,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達標獎補”的方式,讓廣大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和美鄉村以及鄉風文明的華麗蛻變,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煥然一新的庭院。
大河村:盤活閑置農房 打造精品民宿
時下的石門鎮大河村,座座白墻灰瓦的農家房屋錯落有致,干凈整潔的村莊道路和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一幅古韻悠然、雅致寧靜的優美畫卷鋪展眼前。
大河村毗鄰千層河、巴山大草原、橫溪古鎮等旅游景點,有著旅游開發的天然優勢。當地村民們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加入到宜居農房改造行動中,盤活了閑置農房,發展特色農旅產業。
胡開江家的農家樂,生意一直都不錯。“天氣好的時候,游客比較多,好多都選擇在我們這里吃飯、小住。”客人把三個餐廳坐得滿滿的,屋里屋外歡聲笑語不斷,是胡開江最高興的場景。
石門鎮大河村喻家院子。
胡開江是大河村副支書,也是本次宜居農房改造工作的帶頭人。《嵐皋縣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發布后,他決心將自家農房打造成為一個集住宿、餐飲于一體的民宿。
“這么好的政策當然說干就干,4月動工,7月中旬我就開始營業了,到目前為止純收入已經有4萬余元了。”胡開江改造的成果讓村民們一飽眼福,作為村上的干部,他不斷地向村民進行政策宣講,于是大河村便掀起了宜居農房改造的旋風。
喻剛寶今年42歲,也是大河村人,常年拖家帶口在外務工,今年5月因家事返鄉,看見鄰里都在改造房屋,加之對政策的了解和強烈的改造意愿,便也申請進行改造。
“還是想讓娃娃回來上學,民宿改好了之后,妻兒就不用奔波了,我也放心了!”喻剛寶說,“現在我們改造了一個單人間,一個雙人間,下一步還想把餐飲也搞起來。預計花費11萬元左右,待縣級驗收通過后,還會有一定的獎補,綜合下來花不了多少錢。”
村民修剪自家院落的樹枝。
大河村宜居農房建設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通過村干部們不斷深入地進行院落會、群眾會、入戶走訪、政策宣講,累計收集了各方意見135條,并圍繞庭院色彩、墻體、裝飾等要素,分別為50戶村民制定改造方案,力爭呈現“整體和諧統一,每戶又各具特色”的視覺效果。
“截至目前,全村已啟動改造50戶,已建成運營23戶,預計全面竣工后,可同時接待游客200余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引導農戶建設和美庭院打造農家賓館,構建農文旅融合的完整服務鏈條。同時打造一批職業經理人,將村域內民宿進行打包運營、統一管理,將‘衛生、安全、服務’三保障貫穿始終,實現旅游民宿帶動集體經濟發展,構建大河和美鄉村。”大河村第一書記陳鑫華說道。
棗樹村:整治人居環境 擦亮鄉村底色
來到民主鎮棗樹村,走過幾條鄉間小道,便來到了村民陳鴻瑤的家,此時他正在家門口仔細查看菜園的長勢。
放眼望去,棗樹村的農房都“披上”了統一的“外衣”,房前屋后整潔有序,花草、樹木相得益彰,家家戶戶門前的菜園子被山竹籬笆四方圍起,戶與戶之間的小路曲徑通幽,如夢境小鎮一般。
“原來這條路是泥巴路,下雨回家都能踩得一屋子泥,天晴又是很大的灰。”陳鴻瑤指著門前的連戶路說。
鄉村振興以來,棗樹村對污水排放、路燈照明、路面硬化等方面進行了改造提升,現在生活污水都通過管網系統直接排進污水處理廠,還配備了垃圾車,繪就了文化墻,裝置了精致的路燈。
“居住環境變好了,大家也都自覺地打掃房前屋后的衛生了,住在這里幸福感很高啊!不僅如此,你看我的房子,外墻都是統一風格,裝修已經收尾了,民宿也可以開起來了。”陳鴻瑤開心地說道。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效果,體現在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今年59歲的陳守仕就是其中一員。
民主鎮棗樹村改造后的宜居農房。
初見陳守仕時,他正在屋里埋頭做著木工活。“有好多年沒有干木工了,手還是有點生啊。”陳守仕笑著說,“那次村上開院落會,說了房屋改造這個事情,我還在猶豫。結果跟前的鄰居都把房子裝好了,我這土房子有點配不上村里的環境了。”陳守仕心里癢癢,想著剛好可以拾起木工手藝,自己干點、請人干點,要不了多久自家也能住上舒適的房子了。
于是陳守仕便著手開始了自家農房的改造。“屋內打算刷乳膠漆,貼灰色的地板磚,再吊個頂,廁所也要好好裝一下,樓上當臥室,樓下可以接待親戚朋友……”陳守仕充滿了希望。
近年來,棗樹村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水、電、路、訊有了全面提升。截至目前,棗樹村擬改造宜居農房32戶,現已完成28戶,正在改造4戶,完成率達87.5%。
“村里臨近陜西境內最大的、保護最完整的寨堡——全勝寨,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如今宜居農房建設也加速了村上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現代宜居農房的改造,先后有11戶開辦了農家樂或農家賓館,不僅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還促進了農戶的增收。”棗樹村黨支部書記陳聲會說。
宏大村:提升住房風貌 實現產居融合
從縣城一路向東,驅車沿南宮山北線便來到南宮山鎮宏大村巴人部落豐源農家樂,業主劉次華正與妻子一同張羅著下午的幾桌酒席,前廳后廚一派忙碌景象。
豐源農家樂位于巴人部落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佳肴的品質更是一絕,尤其是吊罐肉遠近聞名,不少游客長途跋涉就為一品這一“罐”。
李先生一家人趁著周末從安康來到南宮山游玩,晚餐和住宿便選擇了豐源農家樂。“上次來這兒還是五一,就聽老劉說要搞個大工程,現在一看確實夠‘大’!”李先生笑著說。
巴人部落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原先的裝潢承載了老兩口滿滿的回憶,但終因房屋陳舊、設施老化、功能不全等因素,需要進行一次系統性的升級改造。“我們家生意是一點不愁,愁的就是接待能力不足,我們也很想給顧客一個更好的游玩體驗。”劉次華說。
但改造可不是個小事,費心費力,加之劉次華年齡偏大,很難開始動工。“現在有了獎補政策,我和媳婦一商量,五一小長假結束,就開始停業改造了,我們的十年老店,總算有個新樣子了。”劉次華笑嘻嘻地說。
如今的豐源農家樂,7個餐飲包間,15個住宿標間,16個衛生間全部改造完畢,同時添置了智能化的門鎖、潔凈的壁布、明亮的地磚,餐飲、住宿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看著如今的變化,劉次華發出感慨道:“以前的巴人部落,看上去,年久失修,略顯雜亂,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政府‘補一點’,我們自己‘籌一點’,零零碎碎搞一下,真感覺像‘換了臉’一樣,待房前屋后全部修整完畢,我這里接待能力預計可以提升40%左右”。
農村院房提升。
據了解,宏大村宜居農房改造項目總投資892萬元。自2022年以來,該村按照“整村推進、突出重點”的思路,成立了宜居農房改造工作專班,同時按照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農房建設標準,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巴人部落連片24戶房屋外立面由政府統一實施改造,屋面采用鋼結構基礎,頂面鋪灰色樹脂瓦,墻面用真石漆,墻裙用竹子裝飾,房屋外院壩鋪裝石材,并進行大門翻新,還設計了仿古柵格窗花以及長廊格柵,頗具特色。
“截至目前,巴人部落區域內自發進行業態改造的共12戶,涵蓋民宿、餐飲、售賣旅游商品、小吃作坊、拓展研學等業態。全村范圍內共34戶在進行業態改造,預計將增加床位200余個,餐位400余個。”宏大村黨支部書記黃智說。
老舊農房不是包袱,而是和美鄉村有機更新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嵐皋縣聚焦“一個統攬、四縣戰略、八項行動”總體部署,不斷通過宜居農房建設、風貌改造提升等工程,實現了農村地區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再逐步邁向“產居融合”,真正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截至目前,嵐皋縣累計改造農村土坯房3661戶、老舊磚混房728戶,拆除無用廢棄房479戶;改造衛生廁所2156座、規范化廚房869戶,集中建設功能房478處1266間,累計修建聯戶路、院落路1.7萬米,改造土院壩3.3萬平方米,安裝路燈990盞,清理生活垃圾2.1萬噸,疏浚水塘481口、溝渠780公里,整治亂堆亂放、亂搭亂建3392處,受益群眾達2.3萬戶。
“下一步將聚焦現代宜居農房‘功能現代、結構安全、成本經濟、風貌鄉土、綠色環保’二十字建設要求,尊重鄉土風貌和地域特點,注重農房功能、結構、環保等全面提升,高標準補齊設施短板,切實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嵐皋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劉文明說。
(圖片由嵐皋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