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天兵
初冬時節,層林盡染,風光無限。
在嵐皋縣,這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也是收獲的季節。廣袤山地林間,獼猴桃碩果累累,采摘工作還未結束,大片的魔芋已進入了采挖,到處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而在連綿起伏山巒間,壟壟蒼翠的茶園中,村民正積極開展秋冬季茶園除草修剪、施肥工作,為明年的茶葉豐收打好基礎。
茶園飄香
魔芋、茶葉、獼猴桃,俗稱嵐皋特色產業的“吉祥三寶”。近年來,嵐皋縣立足本土資源稟賦,加快三產融合,不斷延鏈補鏈強鏈,讓群眾聚在產業鏈、富在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鬼腦殼”變成“金疙瘩”
“安康有一寶,嵐皋魔芋好!”從安嵐高速公路下車,在通往嵐皋縣城的公路邊,一塊醒目的廣告牌引人注目。
走進嵐皋農村,在林下、在山坡、在谷地,隨處可見魔芋身影,這一產業已覆蓋了10個重點鎮45個村,種植規模10畝以上大戶1589戶。2022年,被當地人俗稱為“鬼腦殼”魔芋,全縣實現產值達到了14.9億元,村民依靠種魔芋過上了好日子。
蔣家關村為嵐皋縣魔芋產業化發展起源地,也是全國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說起魔芋,村黨支部書記伍先忠自豪地說:“別看魔芋其貌不揚,但它卻是村民發家致富的寶貝疙瘩。”
蔣家關村魔芋種植已有30多年的歷史。如今,村中發展林下種植、大田套種、房前屋后堆坑栽等多種形式結合的種植模式,以魔芋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外引企業、內鏈農戶,輻射帶動全村規模化種植魔芋8000畝,成為引領全縣魔芋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藺河鎮蔣家關村產業大戶、立新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王永成,挑選基地培育適應當地栽種高產魔芋種子下田。
2022年蔣家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建一座600余平方米的魔芋食品加工廠,同時村中還建立了魔芋良種繁育基地、魔芋田間學校,先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安康農科院建立合作關系,選育嵐皋花魔芋、秦魔1號、鄂魔1號、安魔128等20個品種,把不同區域的品種進行集中選育,培育成適合嵐皋本地生長的優質種子,從而達到抗病能力強、畝產值超萬元的目標。
從福建跨省來嵐皋流轉土地種魔芋、收魔芋、加工魔芋的黃雪琴,與村民挑選種芋準備林下栽種。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依托縣域特色資源,嵐皋縣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思路,構建全產業鏈現代魔芋產業體系,做好土特產文章。
為推動魔芋產業發展,該縣專門出臺了《富硒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獎補辦法》,每年僅富硒魔芋產業財政支持資金就高達1000萬元。另一方面,縣上成立魔芋局,專抓魔芋生產,為產業發展提供一體化服務;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由1名縣級領導擔任魔芋產業鏈鏈長,推動魔芋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政策給力,產業興旺。今年該縣新增魔芋種植面積2.07萬畝,全縣累計面積達到14.6萬畝,預計產量15萬噸;累計培育加工企業5家,培育省級園區1家、市級園區5家、縣級園區28家,培育市縣級魔芋種芋示范園9個,先后開發出魔芋精粉、魔芋方便食品等6類21個魔芋系列產品,已擁有“明珠”“燭山”“南宮山”3個省級知名品牌,形成集基地種植、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品牌創建等完整的產業鏈條。
綠色茶葉變成致富葉
11月13日,在佐龍鎮亂石溝村,伴著清晨的朦朧霧氣,8組村民顧庭輝拿起工具早早來到了自家茶園忙碌起來。
顧庭輝說,茶園就是自家的綠色銀行,春茶一季就能收入3萬多元。現在為茶樹施加有機肥料,就是讓茶樹在寒冬來臨前充分吸收養分,確保來年春采增產增收。
茶葉是嵐皋縣又一重要產業。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富硒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后,嵐皋被列為全市四個茶葉基地縣之一,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確立茶旅融合發展戰略,明確規劃和發展目標,抓規模鞏固茶園面積,著力構建“重點鎮+基地村+產業園+產業戶”的產業發展體系,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鼓勵外商和本地龍頭企業、能人,承包、租賃現有茶園和流轉土地新建茶園,按照“抓基地、樹品牌、創市場、拓旅游”的思路,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快推動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
嵐水韻茶業有限公司工人現場炒茶,展示制茶的流程。
亂石溝村處于富硒帶,產出的茶葉品質高,富含硒元素,這幾年茶葉種植由過去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多畝,一躍成為省級“一村一品”茶葉示范村。2022年3月,該村通過招商引進嵐水韻茶業有限公司,對當地茶園流轉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安排采摘,并將外出務工無人管理的504畝閑置茶園也流轉了過來,雇當地村民進行種植、管理,提高了村民的種茶收入。
佐龍鎮亂石溝村茶農正在采摘春茶。
南宮山鎮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2000畝,年產量1560噸,年產值2496萬元。僅桂花村茶園園區,總面積達600余畝,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讓村民們參與到茶葉種植的產業鏈中,去年一年帶動附近村民60余戶200余人增收。
2023年安康富硒茶(嵐皋)春茶開園活動在嵐皋縣佐龍鎮嵐水韻茶業園區舉行。
“過去種茶、制茶都是自己小打小鬧,換點零錢補貼家用。”茶農姚金龍說,以前每到春茶上市還愁賣,即使有販子收購也把價壓得很低,現在茶廠就建在家門口,鮮葉銷售省事得很,價格也是一路看漲,務茶越干越有勁頭。
茶葉作為富民興縣支柱產業,嵐皋縣堅持不懈“延鏈補鏈強鏈”,茶產業迅猛發展。迄今,全縣共有茶園面積10.835萬畝,投產茶園面積8.5萬畝,年產茶葉 7400噸,建設茶葉加工廠50家;擁有市級以上規模統計企業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3家;成功創建市級茶葉示范園區18個。茶產業覆蓋全縣12個鎮118個村,種茶農戶2.54萬戶7.2萬余人。
茶產業的發展,不但讓茶農因茶致富,也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增收,一些村民不僅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租金,平日里采茶和管護也能賺取不少的勞務收入,實實在在讓“綠茶葉”變身“金葉子”,撐起群眾“錢袋子”。
獼猴桃變成致富果
9月中旬,嵐皋縣佐龍鎮佐龍村村民袁華的獼猴桃園進入采摘季,100畝地中的鮮果已換回了20多萬元的收入,目前采摘工作已近尾聲。
“我每天既要接待游客進園采摘鮮果,又要趕著發貨,現在我對這一產業的信心是越來越足……”11月13日,袁華介紹,自己有400多畝獼園,今年有100畝左右的果子可以采摘,明年就迎來大面積的掛果……。
嵐皋縣生態環境優越,水土純潔度高,土壤富含硒元素,是獼猴桃最佳適生區,所產的獼猴桃果肉細膩、清香多汁,市場走俏,成了特色產業中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科技特派員謝利華,帶領科研團隊在基地記錄不同區域獼猴桃品種生長情況,采收獼猴桃新品準備送檢。
2016年,獼猴桃產業“東擴南移”到嵐皋,縣委、縣政府將其作為全縣農業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編制了《嵐皋縣獼猴桃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加快推進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意見》《縣級領導和縣直部門包抓園區重點工作方案》,啟動了《產業獎補辦法》,逐年引導擴大種植面積,將群眾嵌入產業增收鏈中。
按照“全方位統籌、系統化推進、要素化保障”的發展思路,嵐皋縣建立縣、鎮、片區、園區四級技術服務體系,通過采取村集體與主體聯合、扶持龍頭企業示范引領、立體循環綠色高效發展模式、規模化基地建設,構建銷售網絡,落實專項資金,對獼猴桃園區實物補助,全力推動山地獼猴桃發展提質增效。
宏大農業公司獼園中工人正在人工授粉。
經過7年來堅持不懈的推動,如今,嵐皋已在10鎮43村建設53個獼猴桃園區,總面積2.62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2.35萬畝,林下仿野生種植2700畝,形成了規模化發展的格局。同時,配套建成了嵐河流域水圍城工業園區100噸氣調庫12個、大道河流域民主鎮榨溪村100噸冷藏保鮮庫5個、洞河流域團員村100噸冷藏保鮮庫5個,并配套分揀線和物流信息中心。去年,引進陜西嵐和美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建成了一期年處理5000噸獼猴桃鮮果凍干粉(片)生產線2條,延長了產業鏈條。目前全縣獼猴桃基本形成了研發、生產、儲藏、加工、營銷“五位一體”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
產業發展,群眾受益。今年,全縣產果園區有13個,掛果面積1.1萬畝,預計產量3000噸,產值可達3000余萬元,帶動農民增收2600多萬元。
以“綠”作底色,用“特”來收獲。氣象萬千的嵐皋大地,特色產業蹄疾步穩,更大的收獲還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