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張修鵬 袁明雙 趙銀銀
抓成果鞏固促提升:多措并舉再發力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以更嚴的作風、更實的責任,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桂花村梯田
過渡期時間過半,嵐皋縣脫貧群眾生產生活是否更上一層樓?縣委、縣政府始終將鞏固銜接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嚴格按照中、省、市部署,高位統籌推進。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高標準組建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構建起縣級領導聯鎮包村抓部署、縣銜接辦協調督辦抓統籌、行業部門專項專班抓實效、鎮工作團具體推進抓落實的工作體系,做到分級負責、分工負責、分項負責,形成了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該縣持續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對全縣13.66萬農村人口開展全覆蓋集中排查,緊盯收入下降、新納入低保、突發困難等重點人群,聚焦監測收入、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等重點內容,建立健全“訪比發現、分析研判、分層救助、動態清零、督查問效”工作機制,實行“多網合一”“三色”管理動態監測,化解風險隱患問題289個,開展預警監測數據排查21次,新納入監測對象126戶378人,做到了應納盡納、精準幫扶、有序退出,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讀數字枯燥,但有數字最有說服力。截至目前,該縣扎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敲門入戶排查行動,提升安全飲水設施37處,完成23519戶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排查、鑒定,實施危房改造150戶,農村人口基本醫療、義務教育、兜底保障等政策全面落實到位,整合資金2.38億元,實施鞏固銜接項目201個,“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抓“三業”同頻促增收: 激活振興新動能
產業找對頭,日子才有奔頭,鄉村振興更有“有底氣”。
這幾天,在嵐皋縣藺河鎮棋盤村,魔芋種植大戶劉開軍在自己的山地里來回穿梭,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劉開軍說,今年的魔芋豐收了,預計收入50萬元,帶動當地20余人就地就業,下一步,將加大投入,壯大產業。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嵐皋縣堅持把促進群眾持續增收作為根本任務,重點推進“產業強基、就業服務、創業創新”協同發力的“三業”促農增收工程,不斷推動群眾在產業鏈條、就業崗位、創業平臺中穩定增收。
以特色產業帶動。持續鞏固提升魔芋、茶葉、獼猴桃和“3+X”特色農業,堅持把培育龍頭企業、建強產業園區、做大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關鍵性舉措,實施“產業興龍頭、龍頭帶產業”戰略,培育現代農業園區204個,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20個,引導經營主體采取土地流轉、訂單生產、勞務用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4246戶脫貧戶增收,受益人口1萬余人。
四通八達的公路
以集體經濟壯大。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倍增計劃等行動,堅持實施三鏈協同抓引領、四大模式強推進、五項機制促發展工作模式,全縣13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總收益突破2000萬元,全部完成年經營性收益10萬元以上目標,其中,年經營性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13個。
歡天喜地慶豐收
以就業創業增效。扎實開展萬人穩崗就業行動,搭建創業平臺、開發就業崗位、推介就業信息,全縣58家新社區工廠,帶動就業2089人,各類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和“三類人員”就業2211人,持續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春季產業大招工等專項就業服務活動,組織實施職業技能培訓2867人次,全縣脫貧勞動力(含監測戶)務工29176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高于上年度,完成目標任務率100.05%。以歸雁經濟激發社會就業創造力,召開招商引資推介會5次,引導成功人士返鄉創業25人,落地投資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12.22億元,有效帶動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抓搬遷后扶促融入:由“你我”變“我們”
走進嵐皋縣民主鎮富麗明珠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小花園小菜園、黨群服務中心、電商服務中心、金融服務網點、便民超市、睦鄰之家、停車場等設施一應俱全。清晨、傍晚,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廊檐下拉家常;放學后,孩子們或結伴寫作業,或在小院釋放童真。這些,是嵐皋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居民愜意生活的畫面。
該縣緊扣“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目標,狠抓搬遷群眾樂業安居工作,年初制定《2023年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要點》,明確搬遷后扶任務目標。持續補短板強弱項,爭取中省財政資金1180萬元,累計建成便民超市、農貿市場、金融服務網點、電商服務中心等34個,做到了基礎服務全覆蓋。全縣40個安置點,9262戶30044人搬遷安置群眾生活環境煥然一新。
宏大獼猴桃園區
持續強化穩增收工作。推動園區覆蓋增收工作,在安置點周邊,配套發展現代農業園區86個,在百戶以上搬遷安置點創辦至少1家新社區工廠,確保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實現搬遷群眾“零就業”動態清零。
持續深化“睦鄰之家”機制。厘清遷入地鎮村(社區)管理職責,探索推出“睦鄰簿”與戶口簿雙簿管理機制,發放“睦鄰簿”6936本,夯實了遷出地和遷入地包村聯戶幫扶責任,落實搬遷戶在遷入地享受子女就學、醫療健康、臨時救助等12項權益,有效破解了群眾辦事“兩頭跑”、管理服務融入難等問題,生活品質快速攀升。嵐皋推出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范》也深受上級認可,作為省級地方標準發布。
抓試點示范促引領:外有“顏值”內有“氣質”
老村舊顏成往事,美麗新居入畫來。
走進嵐皋縣佐龍鎮佐龍村,寬敞平坦的水泥道路干凈整潔,整齊的新農村院落安靜迷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人流如織,一幅宜居宜游的鄉村畫卷令人眼前一亮。在佐龍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60多歲的老人劉友玉在廣場上盡情享受著鄉村的泥土芬芳。談起村里的變化,老人豎起了大拇指:“以前這里柴草、糞堆、垃圾堆雜亂不堪,環境很差,后來村上建了這個廣場,現在我每天都會到這里來活動活動,心情特別舒暢。”
緊扣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以示范引領推動鄉村建設行動,該縣遴選出16個示范村,實行要素配置優先滿足、資金投入優先保證、公共服務優先安排的保障機制,以點帶面、以村串鎮推動全縣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美麗鄉村。
為加快項目建設促進。制定了2023年度鄉村建設“任務清單”,圍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195項清單任務,完成楓樹村、桂花村道路提升等6個創建示范工程,建成縣級物流中心1處、鎮級22處,縣、鎮、村三級物流快遞配送服務體系全面貫通,順利完成了“最美農村路”現場評審和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驗收。
“共享陽光”助老志愿服務活動
實施和美庭院創建。制定了“和美庭院創建實施方案”,以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為導向,開展創建開展美庭院行動,嚴格按照“三、四、五星級”建設標準,打造以小果園、小菜園等庭院經濟拉動戶上持續增收,以田、林、房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和美庭院,目前已竣工538戶。嵐皋“六個聚焦助推和美鄉村建設”做法受到省市認可,在《陜西鄉村振興簡報》刊發。
外有“顏值”,內有“氣質”。一座座村莊美麗蝶變,一片片沃野展現新姿,越來越立體的鄉村圖景讓嵐皋干群的幸福感日益攀升。
抓“三治融合”促新風: 文明鄉風樹起來
“我們村面積不大,人口也不算多,可就是這樣一個村子,治理起來也是要費一些心思的。”天坪村黨支部書記邱祖海和記者聊起了村子的發展史。近年來,天坪村以黨建為引領,實施黨員積分管理,扎實開展惠民工程。通過“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開創鄉村治理新局面。
“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會征求老百姓意見,村務全部張貼上榜,把村民提出來的問題和事情拿到黨員村民代表聯席會上進行公開解決,通過‘村民說事’,實現‘為民辦事’。”邱祖海告訴記者。
天坪村只是嵐皋縣有效推進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縣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以全面推廣“321”基層治理模式為牽引,推行“多網合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規范村民自治,引導鄉風德治,深化鄉村法治,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規范村民自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培育和涵養群眾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優化完善全縣136個村(社區)村規民約,組建紅白喜宴自助服務組織80余個,落實紅白喜事報備制度,切實減輕農村“人情負擔”,村民自治機制愈發規范。
引導鄉風德治。全面推廣網上道德銀行,積極培樹先進典型,深入推進農村“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兒女、好鄰居、好妯娌”等各類表彰活動150余次,引導群眾積極踴躍參與鄉村治理,組織村民參加理論政策宣講、愛心義診、清潔家園、反詐宣傳、群眾教育等各類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1800余次,開展文明有禮、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網、文明家園實踐活動2700余場次。
深化鄉村法治。持續抓好“八五”普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扎實開展“政法干警進網格”活動,推動鄉村法制化水平不斷增強,全縣平安建設滿意度達到99%。
和美鄉村
實踐證明,實施“三治”融合,拉近了基層干部群眾與“民主、法治”的距離,將民主管理、依法辦事的理念融入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了由“人治”向“自治”“法治”“德治”的轉變,為地方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創造了穩定、和諧、寬松的環境,產生了積極效果。
百尺竿頭扶搖上,千帆競發勇者勝。如今,放眼嵐皋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產業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嵐皋縣委副書記、縣長魏小林說:“‘五抓五促’是嵐皋縣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有力實踐,我們將聚焦鄉村‘五大振興’,結合旅游‘星月工程’,踔厲奮發跳摘桃,大干快上創特色,全面繪就宜居宜業、向上向善、恬然殷實的和美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