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嚴紫沁
1月19日,一則“大學生田間推介嵐皋特產 流利英文與嵐皋話無縫銜接”的短視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視頻中,大學生推介的正是產自嵐皋縣南宮山鎮桂花村的桂花香米,不同于市面上常見的真空袋裝大米,視頻中的桂花香米被裝進了易拉罐,雖然小巧精美,但卻在上市銷售中出現了瓶頸。通過買家回訪,大家找到了癥結:大米包裝雖“特”,但品質只“好”不“優”,缺乏競爭力。
為提升大米品質,桂花村決定先從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開始。2月28日,30多名村民代表坐在桂花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里。“大家先說說,咱們村種水稻是為了什么?”省商務廳駐桂花村第一書記雷維鵬的開場白,拉開了這場“桂花問‘稻’”座談會的序幕。
“當然是為了賣錢呀。”村民余立忠的話很實在。雷維鵬接過話頭說:“我們要想種出好大米、賣出好價錢,大家現一起來看看,如何在提升大米品質上下功夫。”說到提升大米品質,大家打開了話匣,紛紛表示,村里老年人居多,又是山地小田,傳統耕作模式翻耕土地不夠深,導致土地肥力不夠的同時,耗費的人工成本高,制約著水稻產業發展。
不一會兒,會場轉移到了田間。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謝利華現場操作演示新型乘坐式微耕機,幾個來回便深耕了一大片土地,隆隆作響的馬達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圍觀。
“這臺機器多少錢?怎么購買?”“購置農機現在還有沒有補貼?”“這臺機器能不能出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隨后,在場的農技干部、農托服務隊工作人員為大家一一解答。從鄰村專程趕來學習取經的紅日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昌建同樣深受鼓舞:“我們村里這兩年復墾了很多撂荒地,如果聯系農托服務隊用這個機器翻地,復種效率會提升一大截,能給村集體省下不少人工成本。”
現場提問、現場解答、現場演示,讓群眾帶著問題來、揣著滿意歸,這場干貨滿滿的 “桂花問‘稻’”座談會是南宮山鎮常態化開展“三問三解”活動的縮影。“三問三解”即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解釋法規政策、解答疑難困惑、解決實際困難。從嚴寒料峭到春暖花開,這場活動給群眾送去冬日的溫暖,帶來春天的希望。自活動開展以來,共摸排民生保障、基礎設施、安全穩定等各類問題78件,解決63件。
在紅日社區,過年前社區“兩委”最關心的問題是:今年又復墾了34畝撂荒地,這些撂荒地該由誰來種?如果由村集體牽頭種植,又該如何保障集體經濟收益?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帶著嵐皋縣2025年度富硒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獎扶措施,來到了社區“三問三解”圍爐會的現場。
在了解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撂荒地種植苦蕎有每畝500元的獎補政策后,圍爐會的氣氛熱烈起來。“咱們村原先就有很好的苦蕎基礎,銷路也穩定,我看還是接著種苦蕎,就由村集體種,上面有政策咱們也放心。”居民李代波話音剛落,大家紛紛點頭稱是。就這樣,小小的苦蕎種子在這場暖意融融的圍爐會中開始“生根發芽”。趕在“三九”來臨之前,社區干部群眾齊上陣,搶抓好天氣,完成了300畝苦蕎翻地、播種工作。望著眼前這片新翻的土地,劉昌建的眼中已浮現出盛夏時節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景象。
春風漸暖,繁忙的春耕在希望的田野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南宮山鎮黨員干部照常帶著“三問三解”奔赴田間地頭,在春耕生產一線寫下實干助農的生動注腳。截至目前,全鎮已播種馬鈴薯5200畝、苦蕎1110畝、冬油菜2226畝,農技服務隊開展春耕生產指導服務20余次,田間“問診”解決問題6個。
該鎮黨委書記陳雷表示:“‘三問三解’活動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圍爐夜話’,還是‘桂花問稻’,本質上都是問農所需、解農所憂。我們會把‘三問三解’作為一種常態、一種自覺,作為干部的一種形象展示,作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一種追求,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做群眾的貼心人,種好群眾認可、百姓滿意的‘幸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