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柯明宇
“這批油茶下地,過不了幾年,結了果就能見到收益了。”3月18日,嵐皋縣石門鎮小溝村的李正榮放下鋤頭,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欣慰地說。
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走進石門鎮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一幅農業發展的畫卷展現在眼前。憑借優質資源和有效的招商引資措施,魔芋、中藥材、油茶產業在石門鎮持續壯大,一路推動農業振興。
小魔芋換來大收益
三月的大河村,朝天蹚魔芋種植基地內,20多位村民正弓著身子,熟練地揮動鋤頭。翻整好的黃土地在陽光照耀下泛著油亮的光澤。
“這遠雜三號魔芋可嬌貴得很,溫度濕度都得控制好。”種植戶李洪春蹲在地頭,手指輕輕捻著土壤,仔細查驗著。這位有著在湖北、浙江10年種植魔芋經驗的“老把式”,對待新苗就像呵護新生兒一樣小心。
李洪春說:“在大河村種遠雜三號是一次新嘗試,這魔芋抗病能力強,耐高溫,市場上供不應求,種好了,收入可觀。”如今,魔芋已從無人問津的“鬼腦殼”變成了村民們的“致富寶”。
砂質土壤存不住水,傳統作物產量低……曾經的大河村村民,守著貧瘠的山地發愁。今年初春,李洪春駕駛越野車盤山而上時,卻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聚寶盆”——晝夜溫差大、土壤微酸性的山地氣候,正是魔芋生長的黃金環境。
經過30多天的考察,李洪春當即決定行動。在鎮黨委、政府的積極牽線搭橋下,150畝土地租賃合同迅速簽訂。更讓村民們高興的是,基地不僅給出130元每天的務工報酬,還承諾包教包會種植技術。
“鄉親們不用出遠門就能賺錢,還能學到知識。等明年,我們村自己也能種出‘金疙瘩’。”大河村黨支部副書記胡開江說。
當下,石門鎮魔芋基地里備耕工作正在緊張進行,預計畝產能達2000公斤以上,實現經濟效益約300萬元。
中藥材帶來好“錢”景
晨霧尚未完全散去,松林村的中藥材高矮套種區已出現了許多忙碌的身影。陳富滿拿起手機,向大家介紹,“這就是我們準備種植的中藥材鬼箭羽,市面上種植的人少,我有信心在松林村種好。”
這個隱匿在石門鎮山林間的村落,曾經守著“天然藥庫”卻過著窮日子。2018年前,村民們只是零星采挖野生藥材,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8年后,石門鎮敏銳地意識到中藥材產業的潛力,提出要打造“中藥材種植強村”,推動產業發展。一方面招引種植戶入駐,提供閑置土地。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供種苗補貼、技術支持等。
石門鎮政府的策略成效顯著,很快就吸引了有多年中藥材種植經驗的陳富滿。“松林村的這塊坡地排水性能絕佳,是鬼箭羽的最佳生長之地。”陳富滿說。隨著中藥材產業的逐步完善,陳富滿計劃構建更完備的立體種植體系,對接中藥材深加工環節,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
油茶果賣出好價錢
在小溝村的山坡上,一株株綠油油的油茶樹正等待著栽種,放眼望去如一片綠色海洋。
小溝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復彬介紹,“這油茶全身都是寶,茶籽能榨油,茶枯能做肥料、飼料,油茶花也很好看。”
過去,小溝村以茶葉和魔芋聞名,但產業結構單一。為打破發展瓶頸,小溝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決定拓展油茶產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整合了180畝閑置土地,建立起油茶種植基地。企業負責種苗供應、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搭建等關鍵環節,村民們則以村經濟股份合作社為依托,通過入股分紅和務工參與油茶產業發展。
站在油茶種植區的山坡上,指導村民種植油茶的陳復彬襯衫被山風吹得獵獵作響。他指著腳下的土地說:“年前這里還長滿茅草,現在栽下的每棵油茶樹,以后都是會‘呼吸’的存折。”現在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已經栽種好,預計今年能收獲不少茶籽。小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宗美望著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滿懷信心地說:“等茶籽大量成熟,榨出的優質茶油推向市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村民們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魔芋、中藥材、油茶這三大產業正在石門鎮蓬勃發展,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也讓村民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結合當地自然風光和特色農業產業,打造鄉村旅游新景點。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資源優勢做好服務,讓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該鎮黨委書記盧修頂表示。